王瑞 周堃
没报名考试却接到电话称有“内部资料”,二手房刚拿到手没多久,各种各样的家装建材电话就打上门来……面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频频被买卖、普通民众屡屡遭诈骗,不少市民头疼不已。近日,笔者从工商部门获悉,个人信息泄露之所以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其背后存在着灰色的利益链,而除了经济利益驱使之外,公民信息保护意识缺乏、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行业监管乏力等也是导致此类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今年6月,赣榆县的小张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因准备不充分,因此在网上报名后就没有进行现场确认。但在今年9月考试前夕,小张却接到了一个蹊跷的来自北京的电话,电话那头自称王小姐的女士很关切地问小张司法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了,小张虽然纳闷却也告知对方,自己因准备不充分就不准备参加考试了,谁知对方根本不打退堂鼓,王小姐说,还有一个星期时间足够了,他们有内部资料,培训后90%可以通过。小张表示可以考虑后径直挂了电话:太可笑了!自己连名都没报上、考试费用都没交,参加什么培训?小张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无独有偶,赣榆县的宋女士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但她的情况更加让人烦恼。8月初,宋女士购买了县城某小区的一套二手房。因宋女士在事业单位工作,可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因此宋女士在近一月的时间,辗转跑了地税局办理了契税手续、住建局办理了过户手续及他项权证书、房产评估公司办理了抵押评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了公积金贷款相关事宜后,顺利地拿到了21万二手房贷款。因二手房比较新,宋女士买了床、沙发等家具后就“拎包即住”了。本来事情应该到此就打住了,但从9月中旬开始,每天都有10条左右卖地板、卖瓷砖、卖卫浴等等的短信发至宋女士的手机上,宋女士一开始还没当回事,“金九银十”嘛,各商家都搞活动,慢慢地宋女士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陆续有商家打电话来,开篇就说:“我们是某某品牌店,我们在9月23日有店庆促销活动,您可以过来看看。”此后,她每天接这样的电话有两到四个之多,“头都疼了,现在看到不熟悉的电话都不敢接了!”宋女士表示,“我买的二手房,根本就不用装修。我的信息肯定被泄露了,他们只知道我买房了,因此那些卖地板、卖瓷砖、装修公司的都找上门来了。这下好了,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以上两个案例看起来无伤大雅,但如果深入思考,就让我们不寒而栗。我们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许多本不该知道的人“共享”了,我们是否还有个人隐私,个人安全能不能得到保障?那么我们的信息到底是从什么渠道泄露的呢?据了解,目前比较权威的公民个人信息多数掌握在金融、电信、教育、医疗、国土、工商、税务、公安、保险、人社等多个部门,同时机动车销售、房产中介、医院等行业及其从业人员也有机会接触、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这些行业虽均有系统内部出台的关于个人信息的查询规范、查询电子信息备案及保护工作意见,但由于少数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他们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管理上监管不力的漏洞进行“个人创收”,使这些行业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国在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中明确规定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三个罪名:“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尽管国家制订了比较严厉的应对之策,但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信息源头的不少人员利欲熏心,为了个人利益铤而走险。从源头流出后,购买者通过重新整合后即开展“批发、零售”活动,甚至能够层层转手、倒卖,使得个人信息安全越过了雷池“流于形式”,个人信息泄露再到倒卖信息、垃圾短信群发背后或有巨大利益链。对此,相关专家建议,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最终还是要靠提高个人的保护意识,广大市民在提供自己个人信息时必须谨慎,确有需要时最好约定保密责任,规定对方在什么范围和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如果泄露,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而一旦消费者能证明对方未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或故意出售这些信息,给当事人的精神和物质造成损害的,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