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 者 卢萍 通讯员 江荣 李欣) 一颗颗颜色绚丽的小珠子,在水中浸泡五六个小时后,居然“长大”数十倍,捏起来软软的还有弹性。这种被称为“海洋宝宝”的“玩具”,近年来特别受儿童喜欢。然而这样的玩具却潜藏着危险,14个月大的女婴依依(化名),误食了2颗“海洋宝宝”,结果造成肠梗阻,肚子胀得跟皮球一般。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手术,2颗直径已经“长大”到3厘米左右的“海洋宝宝”被成功取出,依依终于化险为夷。
怀疑吃坏东西女婴呕吐求医
5月6日,14个月大的女孩依依总是呕吐,吃不下东西,肚子肿胀,家人怀疑她是吃坏了什么东西,直到晚上依依的状况仍然不见好转,家人才带着她前往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医。
随后,医生为依依做了一系列检查,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依依患上了肠梗阻,至于什么原因导致的,仪器检查并没有得到确认,据家长的回忆,当天依依仅吃了点玉米等常见的食物,并没有食用其他特别的东西。
“但是这个孩子的生化指标与正常的呕吐、肠道问题检测出的生化指标有些不一样,我们当时就怀疑她应该是吞下了什么异物,而且这种异物还含有有毒物质,但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用手摸她的肚子,也摸不出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外科医生许祥飞说。到了5月7日下午,依依的肚子肿胀得越来越厉害,像个皮球一样,眼看孩子越来越遭罪,在与家长沟通后,医院决定为依依进行手术。
手术取出两颗“乒乓球”
5月7日下午4点多,依依被推进手术室,“当用完麻醉后,我们立刻发现了异物的位置,因为用完药后,她全身就松弛下来了,当时用手就能摸到两个硬硬的东西。”许祥飞说。
手术很顺利,医生从依依的小肠内分别取出了两颗黄色和红色的直径3厘米左右的“乒乓球”般的小球。
这么大的东西,这么小的孩子是怎么吞下去的?这让医生很疑惑。后来有年轻的医生看到这个恍然大悟。
原来依依吞下的异物叫“海洋宝宝”,近来被当作一种儿童玩具在市场上出售,其色泽鲜艳,类似固体胶,最初的时候很小,有的只有绿豆般大小,可是经水浸泡后能够在几个小时内迅速膨胀数十倍,这种“玩具”深受儿童喜爱。由于家长的一时疏忽,依依不知从何处误食了两颗“海洋宝宝”,结果造成肠梗阻,肠道已经化脓,如果不是及时处理,一旦造成肠道破裂,就会有生命危险。
专家呼吁加强玩具市场管理
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外科主任罗洪称,“海洋宝宝”其实是一种叫基丙烯酸的化学物质,由于含有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危害性非常大,由于其色泽鲜艳,很有可能被儿童当成糖果误食。一旦误食后,经过胃酸溶解,会释放毒素,而且进入肠道后,遇水短期内迅速膨胀,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就很有可能造成肠道梗阻。
罗洪表示,与硬币等物体不同的是,“海洋宝宝”误食后,进入体内会发生变形,所以很难自行排出,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会非常危险。所以家长在购买这种玩具后,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另外,罗洪还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儿童玩具市场的监管,像“海洋宝宝”这种带有明显潜在危害的“玩具”,市场应该停止销售。 (编辑:李 帅)
“海洋宝宝”好看好玩却很危险
资料显示,“海洋宝宝”含镁、锌、钛、锰、硼、钡、氯、硫等元素,这些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均含有毒性,对人体有害,其主要成分为亲水性树脂。无论是皮肤接触(渗透)还是吸入其挥发性物质,都有可能对儿童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儿童误食“海洋宝宝”,它很可能会在消化系统中吸收水分而膨胀,对人体造成伤害。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广大儿童远离“海洋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