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选择是否讲方言
夏兴梅是一位“85后”,老家在灌云,有一个5岁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女儿1岁之前是自己带的,后来送回老家让她奶奶带了一年。那正好是小孩学说话的时候,她奶奶教她说了灌云话。小孩3岁时,我们把她接到新浦来,我就教她说普通话。现在,女儿也会随机应变,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就说灌云话;和我们在一起时,就说普通话,也挺好玩的。”夏兴梅说。
没想过要教孩子讲方言
翁云,新浦人,今年28岁,有一个5岁的儿子正在上幼儿园。“小孩都是我一个人带的,我就教他说普通话,从来没想过要教他讲方言。”翁云说。
说普通话感觉有些别扭
于敏,今年35岁,儿子6岁,上幼儿园大班。于敏和丈夫都是新沂人,目前在连云港工作。“孩子2岁前,我在新沂农村老家带他,说的都是方言。来连云港后,小孩子也要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学一些普通话,不然就无法融入这里的生活。”
不干涉小孩讲什么语言
王秀艳,今年35岁,山东枣庄人,孩子今年5岁,正在幼儿园上中班。“我和丈夫在连云港做点生意,孩子以前都是说家乡话,现在他也说普通话了。”王秀艳的儿子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老人都是说枣庄的方言。“来连云港之后,一是为了适应本地文化,需要讲普通话;二是没有了说方言的语言环境。”王秀艳说,“孩子说家乡话,老师和小朋友听不懂,为了将来的发展,我们也理解,毕竟上学读书都要用普通话。”王秀艳告诉记者,有一年孩子回枣庄老家,当地小朋友找他玩,都说家乡话,他儿子一说普通话大家就笑,但他家乡话说得并不通顺。
独自带孙子 教会他方言
“我家孙子是由我带大的,他父母都在广州打工,在家我和孙子都说新浦话。”许晓华,今年53岁,孙子6岁。许晓华告诉记者,儿媳妇是扬州人,儿子不会说扬州方言,他与儿媳妇都用普通话交流,而儿媳妇也不会说连云港话,与公公婆婆也是说普通话。
孙子出生后,一直与许晓华生活,可许晓华不会说普通话,与孙子说话都是本地方言,后来,孙子上幼儿园了,也学会了普通话,于是,许晓华只好用蹩脚的普通话与孙子对话。“没办法呀,有时与扬州的外婆通话,他们听不懂连云港方言。”
但许晓华还是说本地话居多,孙子有时也与奶奶用本地话说几句。“他爷爷现在日本打工,是厨师指导,想孙子了就打电话找他聊天。老头子一辈子都说家乡话,为了孙子有时也说普通话,可那腔调真不好听。”
许晓华说,如果不教孩子说本地话,将来会不会就忘了家乡话?毕竟家乡话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虽不如普通话好听,可听得亲切。
怕她发音不准 不教方言
孙红是灌云人,今年33岁,丈夫是新浦人,有一个4岁半的女儿。“平时我们都用方言交流,但对小孩是刻意教她说普通话的,怕她以后学习别的语言发音不准。”
孙红告诉记者,孩子上幼儿园了,园里的孩子都说普通话,谁说本地话小朋友就笑话谁。孙红说,她只有当孩子面才说普通话,与亲朋在一起都说本地话,不然让人家笑死了。“现在小朋友在一起玩,说的都是普通话,讲普通话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吧。”
讲普通话是工作生活需要
汪守明今年64岁,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目前还没有孙子。
“女儿是老师,讲课要用普通话;儿子在超市工作,也要接触很多外地人,也需要讲普通话。”对于子女在工作时说普通话,汪守明很理解。
“退休前,我经常到外地出差。在当地与别人交流,也要使用普通话,无论走到哪里好交流,这同时还是一种文明和礼貌的体现。用方言,一是会闹笑话,二来别人也听不懂。”对于普通话的重要性,汪守明也是深有体会。
“在本地讲讲方言还可以,出去了,就一定要讲普通话。而且,各县、区的方言都不同,有些还听不懂,因此,在教育下一代时,还是建议使用普通话。”汪守明说。
一次经历让她学好普通话
汪振香今年77岁了,是汽车公司退休职工,当年她从事售票员工作。
“1966年,汽车公司抽调了8辆客车赴北京协助工作,当时要求我们都说普通话,那可把我憋得难受啊,硬是讲不出来,还受到了一些嘲笑。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说普通话,学会之后觉得普通话真好听。”汪奶奶回忆了四十多年前的那段经历。
“从北京回来之后,我就教孩子们说普通话。现在儿子都53岁了,他从小就说的是普通话。孙子小时候也会说方言,但6岁送去幼儿园后,就教他说普通话了。有时候孙子给我打电话说本地话,我还会说他,‘在家时可以说说方言,出门在外,一定不能讲方言。’”汪奶奶说。
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但方言不能丢
浦东街道民主社区工作人员郑新娟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普通话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要分场合。正式的场合一定要讲普通话,显得庄重、得体。特别是窗口单位,还有旅游行业,一定要讲普通话,这是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讲普通话还会闹笑话。
“在居民之间,使用何种语言,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要沟通没有障碍就可以。”郑新娟说。“不过,讲普通话虽然重要和必要,但方言也是不能丢的,方言听起来很亲切。”
保留原汁原味本土文化很有必要
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傅金祥教授认为,在多元化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以方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只要有它生存的必要就应该给予它生存的空间,保留文化的多元性和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很有必要。
“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传播手段与办公自动化的不断进步,语言的趋同性对方言的生存是个很大的冲击,方言在很多地方受到冷落,发展和传播受到阻碍。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趋同性也是个规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从本土文化的传承来看,在局部范围内保留方言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方言的传承和使用,对普通话的使用构不成冲击。”傅教授认为。
傅教授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多种地方特色文化。作为方言,有很强的表现力,是普通话无法实现的。从大方面考虑,维护与发展地域文化、民俗,很重要,也很必要。
在与时俱进中传承方言的多样性
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张大强认为,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强调推广普通话,但这并不影响对方言的学习和传承。“方言在很多方面,有着普通话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方言能保留语言的多样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在表达情感、词意的时候,更准确、更形象,是普通话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方言还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信息。”张大强说。
“目前,公共场合,特别是窗口单位,提倡使用普通话,这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咱们港城,作为旅游城市,每年都要接待数以千万计的游客,说好普通话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很重要。但对于本地人来说,如果在异乡听到家乡话,会感到特别亲切,一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普通话是要推广,但方言也不能丢。”张大强认为,社会在发展,传统习俗在演变,希望在与时俱进中使方言的多样性得到传承。 (编辑:宋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