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李子龙 梁晶晶
近日,媒体曝光我市22种纯净水质量不合格,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上周五,市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联合质监局城区分局和东海县质监局,在多家媒体的见证下,对市场上销售较多的“圣王”纯净水和“康源”纯净水突击抽查。经过近一周的细菌培养,检测结果昨天出炉,两厂家产品均为合格。
仔细分析22种纯净水“不纯净”的原因,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超标成了主因,几乎每一家都存在这些问题。许多人不禁担忧,这些有问题的纯净水生产厂家能否全部整改到位?港城的纯净水何时才能彻底告别“不纯净”的困扰?
■市民质疑
纯净水咋“不纯净”
看到本报此前刊出的《部分“不纯净”桶装水仍在售》的新闻,一直喝纯净水的市民刘先生坐不住了。今年快50岁的老刘是灌云县某机关工作人员,对养生比较讲究,平时从不喝烧开的自来水,在办公室一直饮用地产桶装纯净水。“看到曝光的名单,灌云出产的7个牌子的纯净水都榜上有名,我很懊恼,家人也埋怨我,真不知以后该喝什么水。”刘先生告诉笔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本想喝点好水促进身体健康,没想到适得其反。
笔者在市区部分社区做了一个小调查,近三成的市民平日里主要饮用桶装纯净水或矿泉水,多数市民对港城产纯净水质量产生疑虑。退休干部张先生看到报纸上曝光的名单中自己一直喝的某品牌纯净水赫然在列,他用“心痛”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先停一阵子看看,现在真的不敢再喝了。”
刘先生和张先生的话说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根据质监局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22种不合格纯净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超标,少部分产品还存在电导率超标、游离氯超标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医生介绍,长期饮用不合格的纯净水,会引发多种疾病,对身体健康不利。
■质监回应
水桶和瓶盖清洗消毒不到位是主因
前期配合省质监局开展的省级监督抽查结果出来后,针对抽检的22家纯净水不合格项目多为微生物超标的情况,市质监局结合对一、二季度检查情况的分析,认为造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重复使用的水桶、瓶盖和生产过程中的清洗消毒等不到位。市质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处长伏卫民介绍,我市饮用水获证生产企业有86家,但多数规模较小,且多分散于农村,人员少、产量低,虽然具备了必要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但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还不到位。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不高,桶、盖和生产设备及管道清洗消毒控制不到位,灌装过程控制力度不够;一部分企业减少清洗消毒工序和操作人员,不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净化、杀菌、灌装,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
为此,市质监局对这22家企业责令整改,对严重不合格饮用水的生产企业依法组织查处。对整改情况组织复查,并抽样检验。对复查不合格的企业将责令停产整顿,停产整顿不合格的,将按照程序报请吊销生产许可证。
在“圣王”纯净水生产车间,笔者看到水源经过沉淀后通过多介质过滤、活性炭过滤、精度过滤等6道过滤工序再经过电渗析装置、多重粗滤、反渗透装置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才到纯水箱。公司经理王东表示:“这次抽检菌落总数超标,我们痛定思痛,更换了清洗和消毒回收桶的喷头,并全部更换了密封性更好的瓶盖。”“康源”纯净水公司经理李成之则坦言,之前省质监局检测出的霉菌和酵母菌超标,是因为没有发现消毒液过期,经过整改后,市、县里抽查了3次都合格。
■专家呼吁
共同努力净化港城纯净水
随着人们对纯净水的广泛认可,纯净水的市场空间迅速扩大。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纯净水变得不那么纯净了。不少赚昧心钱的人“激流勇进”,把这池清水搅得越来越浑。业内人士呼吁,要想让港城纯净水彻底摘掉“不纯净”的帽子,要靠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
今年以来,全市质监系统已经检查饮用水生产企业152家次,下达责令整改70项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4个。短期整改有成效,可长此以往该如何坚持做到对饮用水企业监管到位?据悉,市质监局打算与媒体联手,发挥舆论监督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曝光违法行为,正确引导消费。此外,大家期望全市质监系统能强化督查抽查,重拳出击保持高压态势,督促企业提高认识,形成一个长效、高效的监管机制。纯净水生产企业要在依法取得QS认证的前提下,从产品的源头、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切实做好管理工作,确保在相当规范的管理下生产,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好水是百药之王,劣质水乃万病之源”。对于市民而言,消费时莫贪图便宜,多长一个心眼,多查看水桶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查看桶口密封是否严密,还得看看水桶质量,最关键要留意桶外包装上是否有QS标志。一般来说,合格产品的桶体透明度好,表面光滑,水体洁净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物,不黏稠,无异味。开封后1周要饮用完。同时,积极举报市场劣质纯净水,配合质监等执法部门,共同维护纯净水“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