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9日讯 近年来,由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不少消费者就转向另一个极端,盲目迷信进口食品,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是进口的就很安全。真相却并非如此。近日,台湾强冠“地沟油”事件愈演愈烈,不仅席卷台湾地区众多知名食品企业,香港、澳门和中国内地也受波及。这对于不少盲目迷信进口食品的消费者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进口食品店遍地开花
如今,不仅在市区的大型超市里均设有进口食品专区,一些中小型超市和便利店,也将产自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食品摆上了货架,而且销售情况挺好。
在一家私人售卖进口食品的店铺里,市民赵小姐告诉工商执法人员,“进口食品包装新颖、口味独特,我经常买给家人和孩子吃。”可是当问起是否知道买卖进口食品应注意哪些事项,以及如何辨识商品信息真伪时,她与该店店主都一脸茫然。
经调查记者发现,不仅是进口食品实体店铺遍地开花,销售进口食品的网店更是多如牛毛。正是“借问洋货何处有?众人皆指网店村”。
其实在工商部门的监管检查过程中,就发现有些网络商户所售的进口食品没有中文标签,甚至个别商品生产日期都标注不清,至于检验检疫证明、通关手续、CIQ证书编号就更不用谈了。
“洋食品”绝非安全代名词
进口食品就是安全的代名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据国家质检总局披露,2013年我国从进口报检中检出不合格食品11023批,占进口食品报检总批次的1.14%,其中共退货、销毁各类不合格进口乳品287批次717.49吨。
对此,海州工商部门提醒广大市民,“洋食品”并非绝对安全,盲目迷信洋货的消费观念必须扭转。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高度关注的共性问题,“洋食品”有其过人之处,但也存在加工原料有质量缺陷以及大肠菌群、霉菌、二氧化硫、镉、砷含量超标等严重问题。消费者不能以偏概全,过度迷信它。
记者采访时还了解到一个案例,家住海州蔷薇社区的市民朱女士,为了让孩子吃上国外安全可靠的奶粉,于是就通过网络代购等方式购买“洋奶粉”,没想到孩子吃了一罐产地标称是新西兰的奶粉后身体不适,最后发现是奶粉过期变质了。她表示,以后再也不盲目相信“洋奶粉”了。
选进口食品,查看“CIQ”标志
并不是所有标称是进口食品的商品,质量都是合格的,有的甚至还会是穿着“洋外衣”的假冒伪劣商品。因此,海州工商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进口食品时,一是应尽量选择有信誉的商家和市场认知程度高的品牌商品;二是选择有完整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并详细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的商品;三是查看外包装上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该标志基本样式为圆形,银色底蓝色字(“中国检验检疫”字样),背面注有9位数码流号。“CIQ”标志是进口食品的身份证,也是辨别真伪的最重要手段。同时,要注意索要并保存消费凭证,做到防患未然、维权有据。
记者 侍敏 通讯员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