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社会

救助站“送温暖”遭冷对 市民应对职业乞讨者说不

中国江苏网1月9日讯 (李德锐 瞿霞) 眼下已经进入小寒节气,港城最低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给街头流浪乞讨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月7日晚,笔者跟随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没之处进行“扫街”,没想到,救助人员请流浪者进站取暖的建议,却遭到职业乞讨者的冷漠拒绝,最终只有一名乞讨者进站。

  现场一

  老汉露宿街头拒绝回家

  当晚7时30分许,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第一站便来到海州解放中路、电信营业大厅附近,只见大厅门前窄窄的花坛变成了床铺,上面铺着二三层破旧的被褥,这就是流浪者李老汉的“窝”。穿着厚棉袄的他,站在自己的“窝”边。“你这样露宿街头不冷吗?我们送你回家吧。”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寒洁上前关心地问,李老汉一听“回家”的字眼立马变脸:“我流浪多年了,没有家。”

  据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50多岁的李老汉,从灌云县老家外出流浪已经20多年了,住在此处有四五年之久,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每年冬季,他们都会到这里劝其回家,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入冬以来,他们已经到这里五六趟了,他就是不愿意回家,他们也不能强行将其遣送回家。无奈之下,救助人员只好“撤离”。

  现场二

  职业乞讨者深夜坚守街头

  时间已近晚8时,救助人员来到海州通灌路上的乐天玛特超市附近,意外发现两名“敬业”的乞讨者,一名头戴帽子的年轻人跪在绿化带里,装聋作哑的,低着头向行人行乞,救助人员只好先将其带到了救助车上。到车上后,年轻人终于说话了,原来是在街头假装聋哑人博取同情。

  在不远处的人行道上,一名双腿重度残疾的老汉在寒风中乞讨。老汉姓朱,是新沂人,今年58岁,24岁时遭遇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他有2个女儿,如今,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小女儿上大三。他无奈地说,自己享受农村低保,不过每个月只有260多元钱,根本不够女儿的学费,他没法靠体力挣钱,只能沿街乞讨谋生,每天能有四五十元的“收入”,他要干到小女儿大学毕业。

  无奈

  多数职业乞讨者拒绝受助

  据了解,在我市的繁华路段,一名乞讨者一天可以讨到30元至50元不等,一个月就能挣到900元到1500元,有的甚至多达两三千元。在利益的驱使下,乞讨已不再是老弱病残者的无奈选择。

  如何解决城市里的职业乞讨问题,市救助站相关工作人员说,按照相关规定,目前救助的原则是“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不愿意获得帮助,救助站只能耐心劝导而不能强制给予救助。因此,对于社会上存在的职业乞讨现象,他们也束手无策。在我市,街头职业乞讨者占到乞讨人员的90%以上,分布在市区各个繁华路段,多为一些妇女、老人和残疾人,他们多数不愿意接受救助站的救助,有些乞讨者甚至利用救助站提供的免费车票,辗转各地乞讨。

  寒冬是流浪乞讨人员最难熬的季节。为了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入冬以来,市救助站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加大街面流动巡查频率和范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81人次,滞留待站共102人。

  建议

  市民应对职业乞讨者说“不”

  昨日上午,笔者就“职业乞讨者越来越多,你还会不会施舍”的问题,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绝大多数市民认为不应该施舍。这些市民认为,职业乞讨者的乞讨行为已经变成了一种赚钱行为,超出了社会同情心所应包含的范围。许多人有劳动能力却不愿意自食其力,这样的乞讨只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反感。

  市救助站副站长周俊兵说,职业乞讨人员以乞讨为职业,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有的人四肢健全,却不找正当工作,认为乞讨来钱快,就公开乞讨;有的以未成年人为赚钱工具,指使或胁迫小孩上街乞讨,甚至残害未成年人肢体以博取路人同情,骗人钱财。在此,市救助站发出呼吁,职业乞讨者不劳而获,对别人的劳动是一种无偿占有,对市民的同情心是一种伤害和亵渎,希望广大市民学会对职业乞讨者说“不”。

  上图为在海州通灌路上,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劝说一位年轻的行乞者入站。记者 李德锐 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66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