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3日讯 清明节临近,在倡导低碳文明祭祀的同时,绿色生态葬法也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日前,记者从青龙山公墓了解到,公墓方计划在园内建设一片艺术葬区,将清新、淡雅又别具一格的艺术葬法引入我市,预计年内可完工,届时可满足部分人个性化的安葬要求。
墓葬用地是城市土地规划的一部分,公墓土地供给日渐紧缺也是事实,因此要解决殡葬用地的问题,改革传统葬式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近年来,我市各大公墓纷纷引进了草坪葬、树葬、花葬、水葬、壁葬等绿色环保葬式,这些葬式节地、生态,已经渐渐为市民所接受。不过,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不少人产生了个性化的需求,青龙山公墓管理处在和丧属沟通时,不少丧属问及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把墓碑做得个性化一点?”
公墓方发现,不论是传统的墓碑葬法,还是草坪葬、树葬、花葬、水葬、壁葬等绿色环保葬式,从外观上看都相对统一,先人百年之后,后人为先人建墓,除了环境优雅、绿意长浓之外,很多人觉得如果能凸显个性,更显尊荣,让先人的生命之船憩息在“独一无二”的绿色港湾里,也是对逝者灵魂的告慰。经过借鉴参考,青龙山公墓不久前开始修建艺术葬区。
艺术墓是艺术葬法的主要载体,墓碑一改其他葬式的“整齐划一”,而是根据死者生平专门设计造型,将死者姓名、生卒年等信息雕刻在墓碑上,这种葬法是艺术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结合,充分体现出家属的一片深情和设计者的匠心。
“很多知名人士都选择这种葬式,如艺术家白杨、蒋君超夫妇的合葬墓是用矩形平台象征舞台,以一大块汉白玉为背景,寓意银幕;音乐教育家范继森、范大雷父子的墓碑则是竖起的一架钢琴。目前,沈阳、上海等地都已成功引入此种葬法。”
据青龙山公墓管理处介绍,每座艺术葬的墓碑都是一位逝者一生的缩影,墓碑设计简洁大方,寓意深远,生者看到墓碑就能大约猜出逝者生前的职业、爱好和取得成绩,比如“一支笔”象征文字工作者、“一本书”象征教师等,墓碑也可以是再现逝者音容笑貌的半身雕塑。尽管这些墓碑极富艺术创意,却必须秉承节地生态的原则,变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目前,青龙山公墓已特地在现有墓区内规划出一片区域引入艺术葬法,墓碑准备采用花岗岩、大理石等材质,并请来专业墓碑设计师打磨,只要有丧属提出意愿,设计师便可依要求运用浅浮雕、深浮雕、影雕等技法制作艺术墓碑,如果此项工作进展顺利,年内这片艺术葬区将有望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