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武娜 通讯员 石应国)昨日,笔者在新浦艺北社区了解到,每个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已计划好如何过中秋,她们对中秋的记忆也越来越不同。
家住新浦泰源市场附近的居民许女士,今年59岁,上世纪60年代,她还不到十岁,可那时的中秋节,却成为了她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中秋节。“我小的时侯家里很穷,最常吃是地瓜饭,地瓜多,米饭少。可即使是这样的饭,想吃饱都很难,哪有钱去买月饼吃呢?所以,我小时候的中秋节,大多是没有月饼吃的中秋节。”后来家里稍稍宽裕些,买上一筒用红纸包起来的“月饼”,一家大小每人分吃一块,就是很幸福的事了。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杨女士说,在物质缺乏的70年代,每一样东西都要凭票购买,小时候盼望着过节,这样就能吃到好吃的东西。现在好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东西越来越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对月饼,大家都已没有了特别的兴奋。
80年代出生的仇小姐对即将到来的中秋并不是很热衷,相反,她特别想趁着中秋和国庆两节长假好好让自己放松放松。现在,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打记事起到现在,每逢中秋节她家都会有很多月饼和各种好吃的东西,可她却不太喜欢吃月饼。中秋节对于她来说,只是个好玩的日子。
至于年轻的90后,新浦艺北社区刘梅介绍说,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去超市,看到月饼都不愿意伸手拿,还有的孩子看着月饼发霉了也不知道吃,对于中秋节的概念,更是淡薄。“从吃不上月饼,到有月饼不想吃,改变的不仅仅是年代,更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从不重视的中秋节,到不一定全家团圆的中秋节,中间又包含了多少质的变化。当年的不重视,是因为贫穷,物质的匮乏让人们不敢去过节。今天的‘不重视’,更多是人们观念的改变。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做些什么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一种让大家感到愉快的生活方式。”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