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翟巧玲 王进文 武 娜
在新浦浦西街道沈圩社区,有一位八旬老人,名叫徐传义,他是一名清贫的抗美援朝退伍老兵,也是公益事业的“常客”。
日前,笔者来到了徐传义老人家中。房子昏暗潮湿,60平方米左右,除了他和老伴,还有一个孙女在一起住,家中看不到几件家用电器,所有的摆设都很陈旧。而家里惟一视为宝贝、小心收藏的便是老人曾经获得的荣誉奖状和奖章。“我1950年2月参加革命,在第三野战军199团1营1连,1952年9月8日参加抗美援朝,曾经荣立三等功以上四次,和平鸽纪念章、护朝纪念章各一枚。”徐老一边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奖章一边说。
如今,徐传义老人已经83岁了,虽然眼睛有些昏花,但思维清晰、生活自理。老人告诉笔者,他退伍回到地方后,义务地参与到夜校教学工作,随后被分配到灌云县圩丰镇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奉献了三十几年。1986年徐传义从单位退休以后,儿子出了交通事故去世,女儿下岗,他分担了孙子孙女的生活、学习费用。徐传义先后开过饭店、在路边炸过油条、卖过瓜子散货。如今,孙子已经大学毕业并找到工作,孙女也即将从学校毕业,生活担子轻一些了,他这才闲下来。
徐传义老人说,生活清闲后,便想起了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时,跟几位来自苏南的随军家属学来的编织手套、毛衣的手艺,于是,自己动手织起了手套。开始徐传义老人只是送给亲友,后来通过新闻了解到很多孤儿、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关心,很多贫困学生冬天没有手套戴。老人就想:“我织这么多手套,就能给这些孩子一些帮助,让他们在寒冬腊月里学习时暖暖手,也算对社会做一些贡献。”
说干就干,2000年冬天,徐传义老人自从把自己亲手编织的50副手套送给沈圩小学的贫困生后,便一发不可收。现在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惟一的事情就是织手套。笔者看到箱子中崭新的150副手套整齐地摆放着,天气转凉了,这些新手套似乎在耐心地等待去守护它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