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徐芳 通讯员 张垠 时明亮
“王光伍先生于2012年10月向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捐赠《体操》等两件根雕作品,用于支持南京青奥会的筹办,特发此证。”这本印有南京青奥会会徽的捐赠证书,王光伍爱若珍宝,对于这位69岁的老人而言,终于能以自己的方式和奥林匹克结缘,也算是达成了多年的心愿。盲人钻研根雕艺术,似乎不太可能,但是王光伍做到了,他说,别人做根雕都是用眼看、用手刻,他则靠双手的触觉和力量完成,认识他的人都说,王光伍手心里长着一双眼睛,这位灌云盲人就是用一双手与奥林匹克结缘。
中年失明 他曾痛苦至极
王光伍如今已年近七旬,但声如洪钟、精神矍铄,单从声音判断根本听不出年龄。他性格爽朗,说话带着浓重的灌云口音,不出三句总会哈哈大笑,乐观豁达。
“我自幼就爱好美术,十几岁就开始专门学习书法绘画艺术,年轻时还爱摆弄相机,我曾经对摄影很痴迷,也拍出过很多有模有样的照片。23岁时又对根雕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跟着别人学习,也算是有些心得,那时候也做出了50多件作品。”回忆起以前,王光伍充满感慨。
然而经历了一次变故后,他的视力严重受损,到了2001年,由于过度劳累,他已经看不清东西了,2002年,一次不成功的治疗让他彻底陷入了永久的黑暗。
直到2003年冬天,王光伍的心情才稍稍平复,他随即陷入思考:眼睛看不见了,书法、摄影、绘画都不能搞了,我还能做什么?一天,他突然想起家里还有两件失明前没完成的根雕,于是他让妻子把它们翻出来,摸着骨节分明、凹凸有致的轮廓,他沉思片刻,果断拿起了刻刀。两个月后,这两件作品就完成了,而王光伍从此也就再也没有放下过刻刀。
萌生想法 过程有点曲折
谁也没有想到,没有了视力,王光伍的根雕艺术之路反而越走越宽。他不仅当上了中国根雕艺术研究会会员,还参加比赛获得了一些奖项。
失明后至今,王光伍共创作了200多件根雕作品,其中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早前创作的作品《体操》,这件耗时3个月完成的作品曾经在中国文化艺术节上获奖,并被《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和《国家数据库》收录,因为和体育有关,他曾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捐赠出去,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达成,这成了王光伍心中的遗憾。
转机出现在今年初。今年2月,南京青奥会启动了国际体育雕塑大赛,向全世界征集作品,希望通过一尊尊优秀的雕塑作品来展示南京青奥会的青春力量和文化品位。王光伍通过广播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刻请朋友打听作品捐赠的渠道,可惜都没有明确的回音,最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请人代笔给南京市委和市政府各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体操》和他刚刚创作完成的另一件根雕作品《龙飞凤舞》的照片和简介,便开始了等待。
“我希望他们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完成心愿,如果作品被选上了,那么我就以我自己的方式和奥林匹克结了缘,对我而言,没什么比这更好了。”王光伍说。
令人兴奋的日子终于来了,10月18日,南京青奥会组委会通知王光伍,两件作品全部入选,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专程赴南京,向南京青奥会组委会捐赠了《体操》和《龙飞凤舞》两件根雕作品,随后南京方面发来了确认接受捐赠证书。
“我后来才知道,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把我的信转给了南京青奥会组委会,他们知道我是个盲人,特别感动,对我也很热情。我终于在家门口搭上了奥林匹克班车。”王光伍说。
如今的王光伍对根雕艺术更加痴迷,脑海中不停地构思新作品,他的技艺也越发精湛。2012年,他被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雕艺术传承人。
“我虽然看不见,但是这不影响我做根雕。这么多年来,我的妻子、孩子、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有一个习惯,但凡出门碰到适合的材料,都会给我挖好送来,我用手摸一遍心里就有底了,然后根据它的形状构思,之后就凭手感和脑子里的构图雕刻。”王光伍说起根雕来头头是道,随即哈哈一笑,“上漆我不行,得儿子来。”
如今王光伍也有了徒弟,他的房间里摆满了出自他手的根雕作品,俨然是一个小型艺术馆,很多人没事都爱到他家里坐坐,沏壶茶、聊聊天、欣赏他的作品,一屋人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