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芳 梁洪胜
姐弟俩双双考上大学,成为村里“最长脸”的门户。
几年后,一系列的变故,让他家成为村里“最可怜”的门户。
23年前父亲给他取名“刚”时并没想到,23年后,他刚强得撑起风雨飘摇的家,成为全家的“顶梁柱”。
虽然决定考研,但在山东科技大学读大四的张刚下了课却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直奔图书馆复习,他要回到租住屋里照顾瘫痪的父亲。从今年10月底起,张刚走到哪儿都把父亲带着,谈起“背着父亲上学”的初衷,张刚说:“家里没人照顾父亲,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休学在家,要么带在身边,而我并不想轻易放弃学业,就选择了后者。”
于是,就有了传遍全国的“带着父亲读书”的港城版故事。
母亲去世父亲生病
儿子决定背父上学
几年前,赣榆县金山镇韦湖村(现在已经划入石埠村)村民张乃胜的一双儿女先后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无疑给张乃胜和老伴长足了脸。几年过去了,儿女即将毕业。
然而就在去年12月,张乃胜47岁的老伴突发疾病去世了,家里的天顿时塌了一半,尤其是儿子张刚,远在异地求学的他都没能赶回来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了他心里永远的遗憾。
料理完老伴的后事,张乃胜依然四处打工供孩子们读书,但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远在山东的张刚也隐隐地替父亲揪着一颗心。
为了考研,今年暑假张刚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学校。开学那一天,张刚接到了亲戚发来的短信,小心翼翼地询问他在学校的情况,张刚霎时紧张起来。
“也许是第六感吧,我觉得不对劲,于是马上打电话回家。是我叔叔接的,他含糊地说父亲干活时摔着了,让我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张刚是个细心人,他觉得如果真没发生什么大事,叔叔也不会联系他。于是,张刚赶紧请假回家。
事实验证了张刚的预感,张乃胜并不是简单摔着了,而是突发脑梗塞,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右侧肢体瘫痪了,而且他的大部分认知能力也丧失了。
张乃胜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张刚一直守在父亲的病床前,可眼看着学校批的假期即将结束,张刚却怎么也不愿意让父亲离开自己的视线,哪怕只有一分钟。
“我不放心,如果就这么走了,我想我没办法安心读书。虽然姐姐也向学校请了假回来照顾父亲,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思虑再三,张刚最终决定,带着父亲一起去学校。
住10平方米的房子
父子俩吃白水煮白菜
父子俩到青岛后,几经辗转,张刚在宿舍后街租了一间平房,这间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即便如此,每月350元的房租也让张刚有些压力。
张刚坦言以前没下过厨房,家务活也不怎么干,但为了父亲,他一下子长大了很多。有媒体报道说张刚吃饭都是白水煮白菜,就放点辣椒盐巴提提味,肉根本舍不得吃,省下钱来给父亲做康复。对此张刚却说,只要父亲好好的,其他都无所谓。
其实张刚的生活着实不易,张乃胜这一倒下家里就断了经济来源,为了看病,亲朋好友也借得差不多了,现在靠着姐弟俩勤工俭学维持生计。他罗列了一下自己的生活支出,房租每月350元,水费不需要他负担,电费每个月得100多元,一个月的生活费起码要七八百元,这还不包括药费。
“我申请了助学贷款,学校还给了我一些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岗位,这样生活算是可以为继。每天下课后我还负责教室的卫生,每个月又可以领150元的勤工助学收入。”张刚说。
看着坚强的儿子,原本绝望的张乃胜也变得积极起来,他也在有意识地锻炼身体,原本没有什么知觉的右侧肢体逐渐能够自主活动了。
“现在父亲好多了,能下地啦,只要我搀着他,行动没问题,吃饭原来要人喂,现在自己能吃了,翻身、起坐都可以自己来,就是说话不行,都是一个字两个字地说。”张刚话里透露出一丝欣慰。
可看着儿子边打工边读书边照顾自己这么辛苦,张乃胜着实心疼,有时候他会对儿子提出回赣榆的想法,但是每次都被张刚阻止:“我告诉他,不要担心拖累我,安心跟着我做康复过日子,只要我们在一起,别的都不重要。”
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
他选择了考研
很多人都觉得,张刚如果选择工作的话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对此他说,自己学的是遥感专业,如果本科毕业就工作估计跨行的可能性很大,但读研后找工作会容易些,待遇也相对好一些。
“父亲病倒后我也想过休学打工挣钱,可是我真的很想读书,思来想去还是舍不得放弃。最主要的是,父亲的病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如果我工作的话,带着他到处跑他会很不方便,加上我们考研都是公费,不需要花多少钱,到时候跟着导师多做点项目,也可以赚钱养家。”
如今张刚的备考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而自从他的故事被报道后,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港城男孩感动了全中国,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向他和他的父亲伸出了援手,取暖器、米面油、御寒衣被、爱心款从四面八方送向那间小屋,甚至还有志愿者来到了张乃胜的床前。
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如今的张刚把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保持在8个小时左右。
记者最新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已有不少我市籍爱心人士向张刚伸出援手,他们不仅给他送去爱心款,还向他发出岗位邀请,愿意为他提供工作机会,有的港城人还提出希望承包他的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