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兵
“洋奶粉”的神话又一次被打破。最近,新西兰最大乳制品企业恒天然数十吨含肉毒杆菌的浓缩乳清蛋白粉进入中国,娃哈哈、多美滋、可口可乐等知名企业均爆出涉事新闻,港城在内的各地商家纷纷下架问题和疑似问题产品,消费者和市场成了“惊弓之鸟”。这是恒天然今年第二次爆出质量问题。就在今年1月,恒天然生产的奶粉中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双氰氨。
据介绍,全球六成以上乳企均使用新西兰奶粉,我国八成以上进口乳品来自新西兰。长期以来,新西兰以“百分百纯净”的宣传口号在海外推广新西兰产品,尤其是乳制品。近年来,从大头娃娃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国人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纷纷转向购买“洋奶粉”。一段时期以来,“洋奶粉”在国内大小市场卖到脱销,境外代购也是一片红火,香港不得不出台严厉的“限奶令”。
不论价格如何攀升,但国人对于“洋奶粉”的追捧热情不减,看中的无非是其神话般的品质保证。在“洋奶粉”的冲击下,国产乳制品企业渐失市场话语权,节节败退,乃至举步维艰。以至于后来,国家发改委站出来说话,严查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洋奶粉”价格垄断,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实际上,此次涉毒事件,并非“洋奶粉”爆出质量问题的开端。公开媒体报道称,2011年,先是雀巢等一线品牌被爆出金属污染、碘超标等问题,后是韩国每日乳业部分产品被检测出含有福尔马林,还有泓乐、可益多、亨氏等一批洋品牌已经登上了质量不合格的黑名单。相比此前的负面新闻,这一次恒天然更多因为自身的原因“闹大了”。
“洋奶粉”跌下神坛,危机公关的意识值得肯定。相比国内乳制品企业遇到问题推诿、拖延等消极应对,“洋奶粉”很多问题都是自暴家丑,往往第一时间寻找问题发生的源头,积极落实召回、下架、销毁等补救措施,重塑消费者信心,最大限度消除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洋奶粉”跌下神坛,并不意味着国内乳制品企业就可以幸灾乐祸,坐等口碑变好,自动赢得消费者信赖,直至笑傲江湖。在部分消费者的心目中,极端的观点是,即便“洋奶粉”发生质量问题,国内同行可能更严重。当前和长期的国人心理可能是,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最多和跌下神坛的“洋奶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何坚持“道德工业”的敬畏之心、更好地赢取消费者的信任,方是国内乳制品收复失地和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唯一选择。至于“洋奶粉”跌下神坛过程中暴露出的标准缺失,譬如此前的双氰氨、现在的肉毒杆菌等等,国内标准一再比国际标准低,某些检测标准甚至是空白,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