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民生

“烧烤模式”下文保志愿者仍在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宋杰 通讯员 刘阳)在持续“烧烤模式”下,绝大多数人都宁愿选择待在室内而不愿出门。然而,我们的身边却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甘愿放弃周末难得的休息时间,在高温酷暑下依然坚持开展文保活动,为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却为了同一个梦想和追求相聚在一起。他们有一个光荣而又朴素的名字———文物保护志愿者。

  早上五点半,文保志愿者刘洪雨、陈贵洲等人就等在了集合地点。“今天的任务挺多的,大家抓紧时间。”领队刘洪雨拿着标有行进路线和文物点分布的交通图,向同行的志愿者不停地叮嘱着。他们清点好行装,跨上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文保之行。

  不少人对他们的行为很不理解,当问及参加此类活动是否辛苦时,文保志愿者们笑着说:“为我们居住的这座古老的城市守住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参与这样的活动,我们感到很荣幸。”“大家都习惯了,如果有一个星期没出去,整个一周都觉得怪怪的。”多么质朴的回答啊!

  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的4月初至8月中旬,文物保护志愿者共开展文物安全巡视活动30余次,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市,东至徐圩镇、西至山左口乡、南达三口乡、北抵班庄镇,途经47个乡镇112个行政村,总行程4700多公里。文保志愿者们不辞辛劳,上山下乡,往来穿梭于城乡之间、田间地头。他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中午啃的是干面包、喝的是村中发涩的井水,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记者从市文物主管部门了解到,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781处,它们分布在全市74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些文物承载着连云港厚重的历史文化,传递着远古先民遥远的讯息。作为我市的文物主管部门,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担负着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巡视的重要职责,然而,单靠文物部门独立完成,不仅任务繁重,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自2011年7月起,组织热心市民参与其中,这一创新性的尝试不仅开启了一条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新路,也使文物安全巡视工作实现了从“独管”到“共管”的飞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7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