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 王文 李子龙
汽车“三包”政策的实施无疑让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过,仍有不少专业人士担忧,“三包”能否真正落地?落地之后是否会变味?
市消协负责人袁荣光告诉笔者,不少消费者对于汽车“三包”政策期望太高,“三包”只是维护消费者最基本权益的保障,很多方面难以兼顾。并且不少条款还需要和本地实情相结合,制定更切实可行的细则。如何让“三包”落地发挥实效,还需要更多部门合作和探索。
鉴定难困扰“三包”落地
“三包”虽然已经落地,但是正式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磨合的地方。市质监局质检中心主任陈进说:“现在‘三包’落地实施的难题之一就在于鉴定。”根据汽车“三包”第三十六条规定,处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争议,需要对相关产品进行检验和鉴定的,按照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和产品质量鉴定有关规定执行。
这就要求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给出公正可信的结果,让消费者、厂家和鉴定机构三方就汽车本身存在质量问题达成一致。但是,笔者走访市质检局了解到,目前,我市还没有专业的汽车技术鉴定企业和单位。距离我市最近一家的汽车技术鉴定企业则在山东临沂,并且该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汽车关键部件的质量鉴定,对于核心技术密集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无能为力。
“汽车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容易涉及一些科技鉴定问题,目前我国只有北京、长春、天津、襄樊、上海等地有几家成规模的汽车鉴定中心,但鉴定门槛偏高,普通消费者的鉴定要求基本得不到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的维权。”一汽丰田4S店销售经理吴先生介绍。
“为机动车做质量检测评估一般需要按照工时计费,最单一的评估需要2000元起步。”市竞诚机动车鉴定评估有限公司赵经理举例,如果给一款机动车做变速箱的问题检测,一般最少需要四个工时,一个工时的费用是500元,而这只是最简单的检测项目,对于一些进口车或目前保有量较少的车型,对各个零部件的检测所消耗的时间还要更长,有的检测甚至需要十几个工时,鉴定费用也相对较高。
细节空缺让“三包”操作难
除此之外,许多细节问题在执行中也面临操作难。“比如代步车的问题。”袁荣光表示,根据规定,汽车在更换期间,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代步车。但是如果该汽车厂家面对的投诉维修太多,或者4S店资金链紧张,就很难保证代步车要求得到满足,这时候就需要为消费者提供“车贴”进行弥补。但是,车贴需要按照当地打的费用来制定,每天应该补贴多少公里合适呢?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退换车方面也存在操作中的模糊地带。袁荣光指出,虽然“三包”为消费者提供了“退换车的权利”,但是承担退换车的受理方却是经销商而不是厂家。这就可能滋生一种现象,即车辆达到退车标准,经销商同意退车,但是厂家却不认可。这就让夹在其中的经销商很为难,影响消费者维权。
此外,应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规定更换或者退货的,消费者应当支付因使用家用汽车产品所产生的合理使用补偿,其中规定中所列的应当免费更换、退货的除外。合理使用补偿费用的计算公式为:[(车价款(元)×行驶里程(km))/1000]×n。使用补偿系数n由生产者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使用时间、使用状况等因素在0.5%至0.8%之间确定,并在“三包”凭证中明示。也就是说,如果一辆价格10万元的家用汽车,行驶1万公里后出现问题需要更换新车,车主须支付5000元到8000元不等的使用费。对于这一点,许多消费者表示不予支持,这也是争议很大的一条规定。
“三包”之外尚需更多保障
“还有很多内容‘三包’条款难以覆盖。”多家汽车4S店售后服务人员都提到,比如退车时缴纳的税款和保险金应该由谁承担?再比如,所购车辆不是出自当地的4S店,根据规定该车又必须在当地退换,当地4S店是否该负责?这些问题“三包”条例都没有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三包”条例更侧重的是汽车质量方面的保障,而在实际生活中,市民更普遍、更容易遭遇的服务问题则还是存在法律空白。
“从我市消费者投诉情况来看,购车消费最容易存在的两大问题一个是信息缺乏透明度,提车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另一个则是霸王条款,比如强制上车险和缴纳保险押金、强制缴纳提车费等,这些问题在‘三包’中都没有规定。”市消协负责人表示,“三包”只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基本条款,还需要更多补充和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