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民生

健身场地不足 10分钟体育健身圈解决“场囧”之道

记者 徐芳 通讯员 苏伦柱 王海霞 洪金英

  在连云港人的意识中,一提起健身场地就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南广场,尤其是经过去年的翻修后,南广场的人流量今非昔比。

  市场馆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南广场如今在高峰日接待的人流量达到上万人次。与此同时,群众健身点也遍布我市各个角落,住宅楼下、公园里、操场上,甚至马路边,都能看到兴致高昂的健身人群。

  在市体育局看来,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局面,一方面折射出我市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群众健身场地不足的尴尬。为此,我市以市体育局为主导,从去年开始了破题之举,希望用“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建设,解决群众健身“场囧”难题。  

    改造
    1300万翻修了市区老场地


  常乐新村附近一处已经龟裂的水泥篮球场地不久前被翻建成塑胶场地,旁边的健身路径也被维修粉刷一新,如此一来,这些地方便成了周围居民的乐土。富强社区工作人员说,只要不下雨,这里便人来人往,打球的、跳操的、压腿的、跑步的,干什么的都有,就连老年人都爱坐在这里聊天,伸伸腰、踢踢腿,其乐融融。

  去年8月1日,建成超过60年的南广场一期改造工程启动,足球场、门球场全部升级为塑胶场地,并更换了附属设施。这一翻修,使南广场成了市民健身的乐土。据粗略统计,目前,南广场每天平均人流量在3000人次左右,周末则超过5000人次,遇到健身高峰日单日则可涌入上万市民,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这只是市体育局“10分钟体育健身圈”工程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完成的两个项目,在城区寸土寸金的当下,这样的改造升级成了我市“给群众健身找场地”的主要手段。

  前期,市体育局在城区进行了地毯式的摸排,把现有的可供群众健身的场地进行了梳理汇总,然后依据辐射人口、交通便利、场地大小等情况确定改造点,并立即投资着手实施。水泥地改塑胶地,健身路径、球架、球台全部翻新维修,去年,仅市本级就投入了1300万资金。

  “一块塑胶篮球场的造价在20万元左右,而南广场的改造费用就在800万元上下,这些场地建成时间最短的也都有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全部进行标准化改造,在保证场地功能的条件下,确保质量。此外,各县区也积极改造建设各自的全民健身中心,每个街道也都有全民健身工程分布,再加上各种公园、游园……‘10分钟体育健身圈’让大家步行10分钟就能找到不错的场地健身。”市体育局副局长袁桂阳说。  

    添置
    两年新安装262套健身路径

  有了场地,在我市拥有坚实群众基础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项目还得有器材支持,因此,我市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又根据改造场地周边居民的需求,投放了一批篮球架、乒乓球台、羽毛球架等设施。该工程实施两年来,市区城区又安装了160套全新的健身路径,在城区和城中村添置了20副(40只)篮球架和10个羽毛球网架。此外,还在各县城关镇安装了102套健身路径、21副篮球架和106张乒乓球台,这一项的总投资就超过了500万元。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自2007年起我市实施的‘万村工程’,当时就给村一级配备了场地器材。从2010年起,我市又为全市1400多个行政村配置了新的健身路径,加上‘10分钟体育健身圈’,我市所有人在家门口健身已经成为现实。”袁桂阳说。

  他还透露一个信息,我市正在积极推行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建设城区南北差距不会太大,预计明年就可以完成,但在没有居民区的地方不会建设。  

    设想
    解决“场囧”问题的出路

  不过,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改造现有场地这一条路仍显不足,所以,市体育局还有一些设想。

  “我们老城区的很多健身运动场所都集中在学校和单位,如果能开放物尽其用的话,可以很大程度解决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出资对这部分场地进行改造,使之与教学区、办公区隔离,同时安排我们健身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场地和器材的管理,保持健身设施的完好,同时也防止市民的健身活动妨碍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单位的正常运转。当然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政府也可以给予学校和单位适当的补助,以保持其开放场地的积极性。此外,现有学校的闲置场地也可以综合利用起来。”袁桂阳说。

  然而,这些都是对现有场地条件的因地制宜利用,是为了之前我市因城市建设规划未考虑群众健身需求而作出的“亡羊补牢”之举。今后,城市的发展外拓必然会有新城区产生,为了避免未来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新城建设一定不能漏掉群众健身这个考量,这,才是解决“场囧”问题的根本。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8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