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民生

名称之争:海州古城东门名为“镇海”还是“望孔”

记 者 宋杰 通讯员 刘阳

   海州古城原本有5个城门,一直以来,东城门一直被人称为“镇海门”。近日,有市民提供线索称,一块曾封砌于明代海州古城东门之上的“望孔门”石匾在海州某家院内被发现。石匾的发现,证明海州古城东门应该叫做“望孔门”,一段被封存四百多年的历史逐渐被拨开迷雾。

  按线索指示,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及文物保护学会志愿者刘洪雨、李彬驱车前往,对这块距今四百多年的门额石进行了拓片工作。历经四百三十多年风雨沧桑,如今的“望孔门”石匾仅有一半残存。根据落款显示,该门额石由明海州知州刘秉中所书。

  据清《康熙海州志·舆图·城池》记载,海州古城始建于梁天监十一年(512年),原为土城,由南梁著名将领马仙琕所筑。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修缮,至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以砖砌,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西门“通淮”、南门“朐阳”、北门“临洪”,东门即为“望孔”。

  1808年编写的《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建置·城池》记载,当时的海州城东门名曰“镇海”,说明此时“望孔门”石匾已丢失。据市文保所工作人员推断,这与清康熙五十年发生的郯庐大地震有关。清史记载,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位于海州西北方的郯城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周边地区震感强烈,海州城“倾十之二三,屋宇多塌”。或许当时悬挂在海州古城东门之上的“望孔门”石匾因地震导致脱落损坏。震后,在重修东门时将其重新命名为“镇海门”。

  此次发现的刘秉中书“望孔门”石匾与保存在市博物馆碑廊中的王同书“向朐门”同为明代所刻,二者相距年代仅有三十余年。该石刻的发现,不仅对研究海州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对探讨历史上海州城门的修建与变迁也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96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