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民生

“20岁”的连云港西大堤 拥护者有之 质疑者也很多

 记者 黄威 宋杰

\

西大堤内侧,宁静的连云港港。

  从1986年9月正式开工,到1993年12月建成,再到2013年12月正常运转20年,西大堤早已成为连云港的地标性建筑。

  西大堤的建成,为岸线匮乏的连云港港增加了8000多米长的宝贵岸线,并形成了30多平方公里的优良港池,可建设40多个万吨级泊位,为连云港港的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然而,即使是在建成20年后的今天,社会各方面对西大堤的争议与质疑仍未停止。事实上,从西大堤动议建设的那一天开始,这种声音就一直存在。

  和西大堤的拥护者一样,西大堤理性的质疑者也是关心连云港发展的人,也是应该受尊敬的人。

  20年,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西大堤的功过是非将接受历史的检验。 

    争论的焦点有两个
    拥护、质疑中,西大堤走过20年


  历史上,我市多个海峡的消失都是因为堵塞海道、河口造成的。海州和南云台山之间20多里宽的海峡,是清初巨木打桩堵死海道、河口而消失的;五羊湖海峡是因为从墟沟的平山到中云山之间筑了一道“万金坝”而消失的。西大堤被称为“神州第一堤”,从建成到如今20年整,争议一直追随着它。厦门“炸堤改桥”以期改变淤积问题的做法,让民间对西大堤建设功过是非的争论再起。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可以发现,本地论坛中有许多讨论西大堤的言论。为了弄清连云港西大堤建成后给海州湾生态带来的变化,许多市民还对海岸线的变化作了详细的调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争论的焦点分别是西大堤产生的淤积和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一位网友表示:“中国沿海港口,厦门与连云港地质构造接近,都是在临近大陆有一岛,岛陆间一条狭而深的海峡,优质岩基海岸形成港口,而且都是用一条堤坝把海峡截断、堵死,岛陆连起。结果,都出现了严重的淤积。厦门与连云港的海堤都曾先后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填海工程。”

  时间可以验证一切。20年,必然适量淤积,但西大堤不是造成淤积的主因。当时抛填西大堤采用的是连岛大陆嘴的石料,由东向西推进。根据潮流变化特征,理论上西大堤就是一个大丁坝。海州湾的潮流是一种往复流,而涨潮流是港区的主潮流。西大堤历经7年多的建设,在第6年,淤积的效应就出现了。西大堤的丁坝类型为上挑丁坝,根据上挑丁坝的规律,在大堤内侧根部回旋流缓流,必然产生淤积。因为上游的泥沙量是一定的,该淤的地方淤,不该淤的地方不淤,所以,泥沙从大堤东部开始越往西淤积越少。

  为探讨西大堤建成后是否对港湾总体环境造成影响,我市分别在西大堤建设初期和后期进行了西大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是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和市环保局监测站共同承担的。用两年的时间在西大堤轴线内外海域内,对潮位、潮流、含沙量、水质(COD、水中油)和底栖生物等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还对比了建堤前后的环境状况。后来,江苏省环保局和交通部环境保护办公室联合审查认为,西大堤工程宏观环境效益是好的、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第二次监测从1991年开始,每年5月、8月、11月3次监测,并在西大堤合龙后又安排了一次监测,监测结果与上次相符。但因紫菜养殖施肥等原因,海水含氮量增加较多,但不超过三类海水标准。 

    港口集团副总裁朱从富
    有西大堤,才有现在的连云港港


  2013年11月10日晚,2013“效能港城”暨政风行风电视评议活动第九场,连云港港口集团登台亮相。

  在回答问题的环节中,一位场外观众打来电话提问:现在流行着一种说法,西大堤造成了港池的淤塞,其他城市也有先建后拆的情况,连云港的西大堤会不会被拆除或者炸堤建桥?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朱从富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坦承,港口集团注意到不少网友在网上发表了关于西大堤建设的不同意见。他从两个方面回应了这些争议和质疑。

  第一个是西大堤是如何建设的?

  “西大堤的建设,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个领导武断地定下来的。”朱从富说,上世纪70年代,我国提出三年改变全国港口面貌,对于连云港来说,要迅速改变受困于自然条件的连云港港的面貌,建设一条防波堤迫在眉睫。建设西大堤的动议即是从那时开始的。在西大堤的论证过程中,几乎集聚了当时全国所有的相关的科研单位的智力,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交通部天津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还有一大批专家参与其中,如著名的严恺院士。建设西大堤,对当时的连云港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从提出建设动议到真正动工,经过了十几年的研究,并且有很多备选方案,经过了周密的科学论证,考虑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最终才确定了西大堤这样一个建设方案。所以说,西大堤的建设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个领导武断地定下来的,而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的科研定下来的。

  第二个是西大堤建成后的效果到底如何?

  朱从富说,西大堤实际上是一个防波堤,顾名思义,防波堤就是一个防风挡浪的堤坝,港池最重要的就是“风平浪静”,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沿海港口都要在港池周边建设各种形式的防波堤。连云港在没有建设西大堤之前,在老港区一号码头旁边有一个东防波堤,老的煤码头旁边有一个小的西防波堤,形成了一个小的港湾,这就是连云港过去建设港口的规模。西大堤的建成,为岸线匮乏的连云港港增加了8000多米长的宝贵岸线,并形成了30多平方公里的优良港池,可建设40多个万吨级泊位,为连云港港的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西大堤建成之后,起到的最大的作用就是防风挡浪,站在西大堤上,不管外侧怎么波涛汹涌,西大堤内侧基本上是风平浪静的。

  第二个是起到了防止淤塞的作用。港口泥沙回淤涉及的原因比较多,从连云港的情况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泥沙来源。过去黄河夺淮入海的时候,有大量泥沙在连云港附近淤积,1855年黄河从山东出海之后,连云港的外部泥沙来源基本枯竭,连云港本地的泥沙从哪里来的呢?常用的术语叫“风浪掀沙、潮流输沙”,连云港的滩涂非常缓,下面基本上是淤泥的海岸,有一定的风浪就能把下面的淤泥掀起来,随着潮流在近岸流动,遇到合适的条件就在一定的区域沉淀下来,连云港最大的滩涂在海州湾(赣榆到连云新城一带),在西大堤建成之前,港口的泥沙来源一个从东口(旗台一带)随着潮流涨落进来,一个从西口(海州湾一带)进来,两侧的泥沙都通过潮流输送到港区里面,而且西口的泥沙占70%以上,西大堤建成之后把西口的泥沙堵住了,从而减少了带入港池的泥沙。第二要考虑的是水体的含沙量。连云港从南到北水体的含沙量不一样,灌河口一带水体含沙量最大,赣榆一带次之,港区最小,为每立方米0.21公斤左右。潮水进来之后,南北两侧的水体含沙量都比较大,西大堤把西口含沙量比较大的潮水挡在外面,也减少了泥沙进入港池。第三个重要的因素是流速。在西大堤建成之前,潮流一方面从东口进来、一方面从西口进来,进入港池之后,两股潮流汇合,速度就会很快降下来,甚至降到零,水平静的时候里面的泥沙容易沉淀,这就促进了泥沙在港池里面的淤积。西大堤建成封堵西口之后,潮流只从东口进入,不形成汇流,只是一个前进流,速度是正常的,不会由于受到其他的外力而降低速度,有利于减少泥沙的淤积。

  朱从富说,西大堤1993年建成之后,庙岭航道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维护,整个港池的维护量这几年也越来越少,港湾一年基本上有300天以上是蓝色港湾,这在黄海近岸尤其是淤泥质海岸应该说是很难得的一种现象。  

    对江苏第一海岛的改变
    连岛人说 最大变化是人的精气神

  1993年12月8日,当渔民谭忠祥第一次从陆路回到位于连岛的家中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将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这个在海上与风浪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渔民,如今在连岛上经营着一座冷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谈到西大堤给连岛带来的变化,66岁的老谭感慨地说,变化最大的是人的精气神。

  “过去连岛是四面环海、一面朝天,岛上人的思想封闭保守。”老谭说,过去,很多连岛人认为,只有“张网”(捕鱼)才是正业,做生意什么的都是不务正业。因为跟外界接触少,岛上不少居民见到生人都习惯性地低下头,感觉很不好意思,更别提有什么闯劲了。

  西大堤修通之后,岛内岛外沟通变得便捷,岛外的各种“新鲜”想法也逐渐被连岛人所接受,连岛人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靠海吃海,海鲜饭店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连岛人开始操持起很多生意,很多人走上了经商致富的道路。

  “过去,渔民捕到鱼之后,要用扁担挑着箩筐走几里路,在水岛码头坐渡船,到连云港(现在的连云街道)去卖。现在,鱼不离船就卖完了。”今年60岁的渔民张加顶,谈起西大堤也深有感触。他说,西大堤建成之后,公交车通到了岛上,吃水、用电的问题都解决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到岛外上学,很多年轻人不再捕鱼,而是到岛外工作,连岛人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赚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连岛淡水资源缺乏,尤其是在干旱季节,吃水成了岛上的头等大事。西大堤建成后,自来水通到了连岛,解决了连岛人的吃水问题,这被连岛人提及得最多。

  在连岛居民郭建家的院子里,还保留着一个巨大的地下水窖———能够盛30吨水,水的来源主要是雨水。这个水窖至今还在使用,每到下雨天,郭建的妻子李余娟就将从屋顶上通下来的一根水管放到水窖里,收集雨水。这些雨水在1993年之前是作为饮用水的,如今主要被用来洗衣服。郭建说,这种水窖,岛上居民几乎家家都有。

  说起过去吃水的艰难,连岛很多上了年纪的渔民还感慨万分。渔民们说,过去连岛吃水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用船从外面拉,也就是花钱买水吃;二是靠“天”吃水,收集雨水;三是靠“地”吃水,即苏马湾、东连岛、防空洞等处的泉眼渗出的地下水。这三种水,从现在的标准来看,只有花钱从外面买来的水才是“达标水”,但是比较麻烦。靠“天”吃水,遇上干旱季节就会断顿。泉眼里渗出的地下水水质较差,而且渗水很慢,常常出现一个泉眼后面几十个水桶排队的景象,而且回家之后必须用明矾处理后才能食用。

  开发利用连岛的旅游资源,也是西大堤选择“明堤”方案的原因之一。连岛度假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993年之前,连岛受到交通限制,只有零星的游客进出;2003年景区成立之后,当年就接待108.36万人次的游客;而即将过去的2013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突破320万,平均每天8000多人次的游客量,高峰期每天5万人次以上的游客,全部靠船来运输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最新的连岛规划里,西大堤的作用也被放大,也许未来连岛景区的大门就设在西大堤的东端。  

    他山之石未必攻玉
    厦门拆堤改桥是否适合连云港


  世界上大型水工建筑失败的不在少数,港城对西大堤功与过的争论也一直未息,关键词“拆”永远是核心。

  高集海堤于1955年竣工,是连接厦门岛与大陆的唯一海堤,由于阻断了厦门东西海水流动,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改造工程采用开堤建桥的方案,开口800米,修建一座双幅桥梁。改造后,东海域可向西海域输送海水。他山之石可否借鉴?

  厦门海堤是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的总称。高集海堤将厦门岛上的高崎与集美街道相连,总长2212米、宽29米,于1955年秋竣工;集杏海堤将集美街道与杏滨街道的杏林村相连,总长2820米,于1956年底竣工。由于两条海堤总长5032米,故又称为十里长堤。厦门为何又要变“堤”为“桥”,查找资料所得,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海堤造成了严重的航运和生态问题。过去港阔、水深、不淤的厦门港,现在每年要花大量的财力、物力去挖淤泥。二是海堤改造将给厦门的城市和生态建设带来极大的益处。

  连云港与厦门虽说都有大堤连接岛屿,但水文情况肯定不同。从生态环境上看,西大堤对两个浴场水质的影响微乎其微。我市海域比较固定的泥沙流动特征是“波浪掀沙,潮流输沙,冲淤基本平衡,略有冲刷。”而随着古黄河的改道,海州湾的泥沙主要来源枯竭,以往囤积的流动性泥沙现在是随潮流而自我搬运。在泥沙量基本一定的情况下,在“冲淤平衡”的规律中,自我搬运的泥沙将失去大范围和大动力影响某一海域的能量。当初建设西大堤时决定由连岛向大陆单向抛填推进时,依据连云港地区潮汐的自然特性,将西大堤建成“上挑丁坝”型。

  20年的投入使用证明,建设这种类型的坝非常符合规律,在堤坝根部形成回旋的泥沙运动形式,潮水携带泥沙冲刷堤坝时,形成一个类似于回旋的潮水团,这个潮水团有一定的“弹性”,在接触堤坝根部时马上旋转着后退,在保证其上挑丁坝结构的范围内逐步扩散,等这个潮水团的外围抵达大沙湾和苏马湾区域时已渐成弱势,根本不会带来淤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连岛的大沙湾还没有建成海滨浴场之前,港口在此建设了吹泥站,吹填了15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西大堤建成后就停止了吹填,两年后,这些吹填的泥土就不见了,原来,它们被全部带入海中,这说明海洋有“自净”功能,证实了西大堤的建设对连岛的大沙湾和苏马湾两个海滨浴场根本不会带来任何淤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84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