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徐 芳 通讯员 耿海军
国家卫计委12月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姚宏文指出,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国家卫计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权威专家制定了“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等合理用药的10条核心指导信息。
此次国家卫计委的一纸用药指导,折射出城乡居民用药知识匮乏的现实,直接体现便是民众对于“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样的医学常识,缺乏基本认知。
记者日前在我市部分医院采访时发现,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将之归咎于医院与医生,有人将之归咎于政府引导不利,还有人将之归咎于各类宣传的不足,然而姚宏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提高公众的合理用药水平不仅是医院医生的责任,患者和公众也是推动合理用药的关键。记者惊讶地发现,很多时候,用药问题甚至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大原因。
6毛钱便宜药引发的思考
这是灌南的刘先生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就在今年,他的儿子腹泻不止并伴有发热,在家看了好几天,孩子的病情仍不见好转,万般无奈之下,他和妻子抱着孩子搭车来到市中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儿科专家给孩子检查完后下了处方,拿药时刘先生和妻子惊讶地发现医生既没开小针,也没开吊瓶,就只开了一种小药片,一划价,6毛钱。
“说老实话,我当时很生气,觉得医生太不负责任了,要知道我们一大早打车从灌南赶到新浦,来回车费要花100多块钱,到医院后又在专家门诊外面等了大半天,结果医生用6毛钱的药打发我们了,我真是有点接受不了。”
尽管心里有火,但刘先生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孩子喂了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天下午,孩子的症状便有很大好转,这盒药没吃完,孩子的病已经好了。
“我记得我当时要求医生给开吊针,医生没让,坚持让孩子先吃药,现在想想,我幸亏没去找医生的麻烦,花6毛钱就能把病治好,给谁谁不乐意啊,我们都求之不得呢。后来邻居家的孩子也腹泻发烧,听说了这事就上我家讨药吃,结果那个孩子也是一吃就见效了。”刘先生说。
在采访中,多家医院的医生对记者表示,面对医生开出的药单,患者大多会有几种表现:
○完全遵照医嘱
这种情况在大病、重病、危急症、慢性病等患者群中比较多见,因为自身疾病较为棘手凶险,或病情迁延不愈,或治疗难度大、周期长,所以患者都很听医生的话,医嘱执行也很到位,基本上医生开什么药,患者都接受。
○小心地向医生提建议
一些诸如高血压、高血糖、呼吸道疾病等病的患者,在医生开处方时会向医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医生我想试试这个药”、“给我开个针打打呗”,当被医生拒绝时,他们中有人也会坚持,但当医生详细告知拒绝理由时,他们基本会理解和接受。
○对医生心怀不满
在发热门诊、儿科、皮肤科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的病一般不很严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有限的知识,患者常会向医生提出打针输液等要求,有时会比较强烈,如果医生只开药的话,有些患者可能觉得难以理解或者不接受,甚至干脆认为医生医术差、不负责任。
在用药问题上患者也有苦衷
其实患者对医生用药心怀不满的原因各有出处。
首先是认为看病代价和药单不成正比。正如刘先生所说,每位患者在就医时都要付出路费、候诊时间等代价,所以他们对医生抱有很大希望,如果医生只开了几片药,有人会认为这和他们的付出不对等,觉得医生是在敷衍,从而心生不满。
其次,很多人认为打针比吃药见效快,有部分人会认为便宜药不如贵药靠谱,而在临床上对药物和治疗方法持有“一分钱一分货”、“不管其他只求速效”观点的患者不在少数,因而在求医时患者会主动要求打针输液。
在采访中,现代人对疾病耐受差是很多医生提及的问题,这种耐受不仅指生理耐受,还指精神耐受。一家市直医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儿科医生举了个感冒的例子,门诊中有一多半患者是感冒的孩子,家长带孩子来的时候很是焦急,便催促医生赶紧给孩子打针输液,医生会建议先开点药观察观察再说,但部分家长并不买账。
“我们也没办法,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生病了谁不着急啊,我们巴不得下一秒就能把孩子的病看好,当然是什么方法见效快用什么方法了,让我们在边上干看着等药发挥作用,我们看不下去。”一位患儿家长说。
而在这位儿科医生看来,感冒本身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靠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可以自愈,理论上可以不用治疗。就算治疗,也是对症处理,吃药主要是缓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症状。如果夹杂细菌感染,引起高热不退,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百分比增高,或许可以加用抗菌药物。
“我们不主张动不动就给孩子打针输液,要知道小感冒也是孩子建立抵抗力的机会,有时只需给孩子喂点药多喝水就可以了,打针输液那是最后的办法,而且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本身也有风险。孩子生病其实是在考验大人的耐受力,不少家长都坐不住,不过他们的心情我们充分理解。”这位儿科医生颇为无奈。
各方一直在推动规范合理用药
当然,时下医疗行业大处方、不规范用药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杜绝,这也是患者对用药问题深恶痛绝的原因所在,这更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医患双方的互不信任。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我市构建了由卫生主管部门、各级医院以及医生共同参与的规范用药工作体系,努力规范日常用药。
卫生部门:多项工作推动合理用药
“基本药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我市自2009年开始逐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不久前,市卫生局发布了一项最新的统计数据,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几年来,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平均增加了14.65%,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下降10.60%和19.40%,药品收入平均下降24.18%,累计为群众减轻医药负担2.7亿元。基本药物制度在保证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廉价的同时,也致力于引导市民转变不良的用药习惯,促进临床首选、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此外,市卫生部门还开展了我市临床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即“三合理”规范)专项整治工作,不定期深入全市各医疗机构抽查医生处方,并向社会征集举报投诉线索,“大处方”和不合理用药一经发现,当事医生和医疗机构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医院:均建有处方自查制度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处方自查制度已成为我市每家医院的“必修课”。以市中医院为例,该院每个月都要检查院内医生开出的所有处方以及每个科室的药物使用情况,一旦发现“大处方”会追究当事医生责任。此外,医院的临床用药还强化对药品来源、基本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超限处方、不合理处方、贵重药物和单品种药物用药数量的监控。
以抗生素的使用为例,市中医院每月都会对各科室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排名前五位的科室要在全院公示,开处方的医生也会被公示出来,这种让医生们颇感“没面子”的做法旨在杜绝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如果某种抗生素用量异常,院方经调查核实认定属不当用药,在通知药企停止供药的同时,还要找科主任谈话,扣除当事医生绩效并给予个人警告,严重者会被暂停半年处方权,甚至降职降级。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市中医院在内的不少医院都执行了“大处方”患者签字确认制度,也就是说,一旦医生开出了超过一定金额的“大处方”,须经患者签字同意处方才能生效,换言之,患者可以对医生的处方说“不”。
医生:合理用药对谁都好
“我一再要求科室的医生们,必须合理用药,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规范用药。”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李乐军的这句话也成为不少医生日常的开方准则,在他们看来,规范合理用药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医生自己负责,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现实环境下,这也是医生们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行为。
倡导合理用药仍需加把劲
谈到对公众的用药指导,医务工作者当仁不让。目前,我市卫生行业面向大众的用药指导活动已成常态,各大医院里药师下临床指导用药也已成为一项日常制度,但寄希望于国家卫计委的指导信息来使用药常识回归,恐怕过于乐观。不可否认,医生仍是用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而现实是,感冒时打针输液仍是不少人的首选。医生与患者在用药上还存在某种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并未因为患的是常见病而被打破。
不难发现,这种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现行医药体制息息相关,所以合理用药也是医疗改革的一个课题,当然改革很难一步到位,但它所塑造的医疗环境,却能破除医患间的信息围墙,赋予患者充分的选择权和知情权,进一步优化医疗环境,改善医患关系,届时合理用药也将会是所有人的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