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泽 徐帆 储旭 曹欣琳
编者按
今年的央视春晚上,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引起了很多人的内心共鸣,随后带来广泛关注。不久前,习近平主席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也引用到这首歌,更是引发全国上下的热烈讨论。昨日,本报选取了一些普通市民,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中感受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哪里。
■ 港口工人
希望多点时间陪妈妈
郭加华,45岁。港口集团值班员。
“我觉得我就是个‘陀螺’,每天不分昼夜一直转,转着转着,时间就没有了。”今年45岁的郭加华,是港口集团铁路运输公司港口站信息楼的一名值班员,家里既有病弱的老母亲,又有正在上初中的女儿,每天的生活都像是一场战役。
“我每天早上6时20分准时出门,7时就已经站在行车室里开始工作了。从早上接班一直要忙到晚上7时。工作时,除了眼睛紧紧盯住桌上电脑显示器,还不停地使用桌上的电话,与列车调度员、临站值班员和本站其他工种人员联系。除此之外,我还要负责向信号员发布指令,布置助理值班员立岗接车,平均每分钟至少要讲5句话,一个班算下来,要说上3600句话,并且所说的每一句话、传递的每一条命令都必须保证准确无误。因为哪怕只是几个字、几秒钟的错误,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惨剧。”工作时间,除了偶尔站起来几次,郭加华几乎没有离开过那把旋转椅,脚下大概一平方米的地板也已经被磨得掉了色。
忙活了一天,等郭加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已是晚上8时了。在这个别人都坐在电视机旁开始夜间休闲生活的时候,却是郭加华另一种忙碌的开始。“匆匆地吃过两口饭,要先服侍母亲吃药,给她做放松按摩,陪她聊聊天。母亲今年已经83岁了,体弱多病。每次给她按摩的时候,看着她脸上日益增多的老年斑和瘦成小小一团的身躯,都觉得特别心酸。平时忙着工作没时间好好陪陪母亲,当醒悟过来的时候,她已经重病卧床了。所以我现在特别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自她生病以来,我每天晚上都陪睡在她旁边,就怕母亲夜间有需要。”
每一次难得的休息日,都是郭加华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在这一天里,他可以推着母亲去晒晒太阳、呼吸下新鲜空气,也可以陪女儿参加兴趣班,帮爱人做做饭。郭加华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时间可以‘走’得慢一点,让我能有多点的时间陪母亲。”
■ 社区主任
时间多用于服务居民
程彩娣,50岁。连云区庙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从下岗职工到个体户、社区居委会文书、居委会主任、社区党支部书记,50岁的程彩娣在十多年内实现了人生角色的多次转变,而她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我至今内心里总有一丝遗憾,当年没多留点时间照顾儿子,导致孩子高考失利。”程彩娣叹了口气说,与辖区千余户居民的和睦、和谐相比,有限的精力只能亏欠自己的小家庭了。
1990年,程彩娣下岗之后当起了个体户,可是常年出差进货,年幼的孩子却无人照看。1993年,经人介绍,程彩娣到原庞沟居委会干起了文书工作。对居民热情服务的她,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1995年,她在居民们的大力支持下,当上了居委会主任。“第一次‘挑大梁’了,压力骤然增加了许多倍。”程彩娣说,居委会主任就是“啥事都管”,大到党建、民政、兵役、计划生育,小到便民服务、家庭纠纷调解等,数十项工作都压在肩上。每到年底,各项台账常常做不完,她便晚上带回家,坐在被窝里写。
短短几年间,程彩娣便把辖区协调得井井有条,1998年她被调到辖区规模更大的庙岭社区任居委会主任,几年后又当上了社区党支部书记。每天在上班的路上,就有许多居民守候着程彩娣,让她为自己处理琐事,到了办公室,更是要整日不停地接待居民。由于整日不停地说话,她的声带长出了一个息肉。“医生让我做手术,但术后要几个月不能多说话,这哪行啊!”拒绝手术治疗的程彩娣,如今继续用嘶哑的嗓音,整日不停地奔波在居民中间,及时处理各种事务。
“2008年,儿子要高考,但那时正好遇到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我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给孩子做顿饭的时间都没有。”程彩娣说,得不到充分照顾的儿子,在高考中发挥失常,与本科高校失之交臂,如今虽然也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如果当年能对儿子多付出一份关照,或许孩子就能考个好学校,找份更好的工作”的遗憾,始终萦绕在程彩娣的心头,成为她对孩子的最大亏欠。
■ 小学老师
最怕错过孩子的成长
肖元元,34岁。解放路小学郁洲分校教师。
“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就是7个小时,有些没完成的工作,晚上还要带回家做,而我每天陪儿子的时间,也就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儿子就长大了。”今年34岁的肖元元是解放路小学郁洲分校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同时也是一位“80后”母亲。作为教师,肖元元是称职的,她将主要精力都奉献给了学生;作为母亲,她却有些惭愧和遗憾,因为教学工作的牵绊,她忽视了儿子的成长。
每天早晨6时30分,肖元元就要起床做饭。6时50分,肖元元叫醒睡眼惺忪的孩子,7点钟照顾儿子吃饭后,肖元元仅有5分钟时间填饱肚子,以便赶在7时30分之前出门。将孩子送到就读的学校后,肖元元还要在8时之前赶到解放路小学郁洲分校上班,如果当天轮到她值班,这个时间表的每个环节,都要再提前20分钟。
上午两节课结束后,已是10时,此时的肖元元仍然无法轻松,她还要赶着批改课堂练习,两个班116名学生的作业,要尽量在中午下班前批改完。下午,肖元元的主要工作就是备课,一年级的课程看似简单,但100多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她必须从中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晚上下班回到家后,肖元元还要做家务、充电学习,这一切忙完之后,往往已到晚上11时。
“每天我跟儿子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也就一个半小时。”肖元元说,由于儿子放学的时间早于她的下班时间,中午和晚上接孩子的任务,只能请母亲代劳了。晚上母亲接到孩子后,便把孩子送到吉他兴趣班,待肖元元下班后,再从兴趣班接回家。“儿子在教室里练琴,我就趴在窗外看,那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只有这时候,我才能安安静静地看着儿子,享受他成长的过程。”肖元元说,自己很少陪孩子,在不经意间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这让她每每想起来都有些遗憾。肖元元清楚,儿子依偎在自己身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后自己会尽量抽空多陪陪孩子,享受这段转瞬即逝的幸福时光。
■ 考研学生
时间就是未来的前途
王梅,22岁。淮海工学院大四学生。
时间都去哪儿了?对于大四考研学生而言,时间都在他们埋头读书的时候悄悄溜走了。现在过去了一个多月,王梅还是依稀记得自己发着高烧在考场做题的感觉:“那种头脑热到快要爆炸、身体酸痛无力,却还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下去的感觉,我大概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从决定了要报考研究生起,淮工新闻102班的王梅同学,生活开始变得很简单。每天早晨5时30分就要起床,在宿舍门口等着阿姨起来开门。6时冲出宿舍门赶到图书馆的时候,她常常已经排到队伍末尾,占不到位子了。“不夸张地说,除了吃喝拉撒,我一直呆在图书馆里。”十几本的专业书,成堆的复习资料,她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啃”下来的。偶尔累到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才会出去大吃一顿调节一下,但很快又会内心不安地回到图书馆继续学习。
当初选择考研,除因为家庭条件一般,想以后找个好的工作让父母放心以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考虑到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必须继续深造才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等。“大四一年,我生活的全部就是复习。为了考研,我必须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图书馆,一年来没有任何的假期;为了复习,我必须推掉各种聚会、聚餐;为了复习,我连锻炼身体的时间都舍不得花费,最后却也因此常常生病。”王梅谈到考研的日子,称那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折磨”。每当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就不断地给自己暗示,想着梦想的学校在远处招手,很快就浑身充满了力量。
新的一年开始了,但是考研的成绩还没出来,这让王梅感慨颇多。这其中,有对自己当初为了节约时间放弃锻炼身体导致最后生病考试的懊悔,也有对未知结果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对自己尽力之后的坦然。“已经努力了一年,我会接着努力准备复试,为自己的梦想做最后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