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萍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春》,写尽了美好春光。但是,近日,发生在海南省澄迈县的一场意外的春游交通事故却让已经艰难的春游更加举步维艰。
记者调查发现,在港城大部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春游已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奢侈品”,学校和大多数老师对待春游,普遍持“有必要,但担不起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一项本应寻常的教育活动为何总是如此沉重?春游,又到底应该怎么游?
十几年不组织春游已成常态
采访中,校方和教育工作者都表示,春游可以让孩子充分接触大自然,锻炼体质,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能够增加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对班级的归属感,从孩子的成长来说,春游有利无弊。
可现实却是,春游已经逐渐淡出学生的校园生活。港城一所小学老师表示,自己到学校已经近10年了,从未带全班同学春游,刚工作时,曾想过带孩子外出踏青春游,但学校根本不批准,并且说,如果坚持带孩子出行,外出所发生的一切后果都由她自行承担,在这样的压力下,谁也不敢带学生春游了。
一所大学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对于组织春游仍是慎之又慎,要提前打报告备案、公示,要经过分管领导签字,出现问题了,依旧由组织者承担责任,这样下来,除了学校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的学生只能自发出行,这种脱离有效监管的活动安全隐患更大。
出游风险牵绊孩子春游的脚步
对待春游,校方的意见非常统一,不春游是因为安全责任太重大。
如今,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已经让校方如履薄冰,一旦孩子因为学校组织的活动而受伤,家长的矛头就会直指校方。记者了解到,我市一所学校曾经组织孩子外出爬山,一名学生因为不慎摔伤了脚,尽管学校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到医院并通知了家长,但家长却对此非常不满。校长表示,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都保护不了班主任,也就难怪班主任不愿意支持学校组织春游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春游其实只是一个方面,它反映的是学生校外实践普遍面临的困境。”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校长的共鸣。如今,在日常教育中,学生们不单单从课本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实践中体会生活,是“散养”还是“圈养”这个简单的命题,却在学校无法破题。
建立风险承担机制成为关键
目前,我市教育部门对全市中小学大型活动一律采取审批制度,其中包括春游。学校要组织春游,必须由校方出具报告,申报给教育局,经教育局审批后方可进行,这份报告必须包括完备详细的学生安全预案。
现实中,校方却这样认为,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系统,是无法承担孩子外出所发生的一切风险的。他们建议,是否可以建立一种风险分担机制,如果因为是学校方案不够完善,导致组织不善出现问题的,由学校承担责任,并且注明承担的方式,交通、车辆管理部门以及景点等旅游部门也要共同参与到学生外出管理中来,共同承担风险。
当然,对于春游,也有学校开始破题。亲子游成为当前最为有效的方式,这种亲子游不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出行,而是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的。记者了解到,一些学校会鼓励五六个家庭带着孩子结伴出游,孩子在一起玩耍,又能保证安全,又能克服独生子女产生的寂寞感,对于孩子们的成长非常有益。另一所学校则介绍,当学校组织学生生态游、农家游时,会鼓励家长一同参加,这样,不仅学生的安全有了充分的保障,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也很充分,这种方式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赞成,可谓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