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理想 王大明 杨超
“老杨,你这样剪苗可不对啊,母苗根部一定要留一两片叶子让其光合作用才行,剪得太狠容易死苗。”4月28日一早,笔者跟随省劳动模范刘敏捷冒着霏霏细雨来到灌云县侍庄乡朱胥村,为当地甘薯苗种植户解决难题。
黑黑瘦瘦的刘敏捷不顾满地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向农户老杨家的甘薯示范大棚走去,为他检查甘薯苗生长情况。大棚外春风习习,舒适宜人,可是大棚里却闷热难耐。刘敏捷蹲下身来,用手扒开苗丛仔细观察。一会儿的工夫,七八位农户就把他围了起来,纷纷向他讨教幼苗管理知识。刚从事甘薯种植的老杨对甘薯的苗期管理知识一无所知,听说刘敏捷要来,他一早就在路口等候了,为的是能够得到他的专业技术指导。
经过一春的孕育,笔者看到大棚里的甘薯苗已经长到一尺来高,郁郁葱葱,煞是喜人。这几天,刘敏捷一直忙着到各村的示范苗圃指导农民科学剪苗,他还在车里专门准备了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吃的,忙到中午时,午饭干脆就在田间地头解决。虽然很多农户都邀请他到家里吃个便饭,但是他一家也没去。“老刘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从不去农户家里吃饭,谁叫都叫不动。”熟悉刘敏捷的人向笔者介绍了他的这个“脾气”。
在灌云,刘敏捷是远近闻名的“甘薯大王”,就是他这个瘦弱的“庄稼汉”带领当地农民通过科学种植甘薯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也让灌云县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甘薯种植大县。
刘敏捷的老家在灌云小伊乡,记忆里,他只见奔腾的灌河之水不眠不休地浇灌家乡这片土地,却不见富庶在此落地生根;只见乡亲们起早贪黑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却不见丰收的喜悦。1989年,他顺利考入农业大学,并选择了农学专业,毕业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灌云这片他熟悉的热土上。
经过1个多小时的耐心解答,农户们才渐渐散去。刘敏捷又开车带笔者到南岗乡南岗村老农陈如根家里。“2002年的一天,我到南岗乡访友,偶然发现当地种植的甘薯普遍存在品种老化单一、产量低的问题,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当时我感觉十分心痛,下决心要用科技敲开农民致富大门。”在路上,刘敏捷略带忧伤地给笔者讲述了他深厚的乡土情结。
他自费去南京邀请省农科院、南农大专家到灌云县各甘薯种植区调研考察,引导农民学习新技术,使用新品种。为了更好地服务甘薯种植户,2011年他又创建了农民劳模工作室,聘请省农科院、南农大涉农专家为劳模工作室的技术顾问。每年工作室定期向各村科技示范户免费提供新品种、新肥料、新技术。
“种甘薯要比种水稻和小麦要省心省力得多,而且它是一种绿色无污染食品,越来越受城里人的喜欢,这几年甘薯的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种植甘薯的信心。”刘敏捷对未来甘薯的市场前景信心十足,黑黑的脸上泛着喜悦的光芒。
车子行驶了十几分钟后,到达南岗乡南岗村。这个村在刘敏捷的带动下,大片土地都种植了甘薯,村民通过种植甘薯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村里的二层小楼不断增多,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刘敏捷成了村民最感激的人。
车子在村东头的60多岁老农陈如根家门口停下,老陈看见刘敏捷的车,立马迎上来,把我们让到家里来。陈如根一家早年生活十分贫困,刘敏捷每年定时为他送来甘薯苗和肥料,并给他普及甘薯种植知识,帮他很快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今,老陈一家不仅盖起了新楼,还在村头开起了超市,生活富足滋润。
街上的村民见刘敏捷来了,也纷纷围了上来,个个都要邀请他到家里吃饭。刘敏捷又和村民聊起了这个时期甘薯苗的一些管理知识,并留下了他的手机号码。村民还是没能留住他在自己家里吃饭。临走时,老陈告诉笔者:“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我们家困难的时候,是刘敏捷给我们送来了薯苗、技术和肥料,带我们走上致富路,我这辈子最感激的人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