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何 玢
昨天,位于中云街道金苏村的刘世凤家非常热闹。为了表达对慈母的感恩,孩子们为母亲策划“百岁寿宴”(按当地习惯,刘世凤已是百岁老人),在“母亲节”当天邀请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共同为母亲祝福。
心灵手巧
瘦弱肩膀扛起生活重担
1916年,刘世凤出生在金苏村。从小她就表现出心灵手巧、聪慧的一面。11岁的时候已经可以独立给人做衣服了,鞋头花、纸花等手工活都不在话下。1935年刘世凤嫁到王家,照顾公公、婆婆一家人的生活。随着三个女儿陆续出生,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1945年那时候,已经没有米下锅。
刘世凤为了贴补家用,拿上小剪刀和纸,倒上几趟车到新浦卖鞋头花,挣到的钱再买粮食回来度荒。她自己是舍不得吃的,都是先让老人和孩子吃,次年,刘世凤再次怀孕,本来身体就虚弱的她也没有可以补充的营养,每天还坚持去新浦卖鞋头花。阴历11月,在一次去新浦的路上,孩子已经迫不及待要来到人世了———没有产婆,没有护士,她一个人在车站里面把孩子生下来。因为天气太冷,怕孩子受不了,她脱下棉裤裹在孩子身上,在寒风中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1956年,刘世凤进入缝纫厂做工,经常工作到深夜,即使已经怀孕,仍然挺着大肚子坚守在工作岗位,几乎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夜里,她叫醒自己的四女儿,告诉她孩子快要出世了。在喝完一碗红糖水补充能量后,她就把老八生下来了。折腾一夜,精疲力尽,她却没有留在家里休息,而是第二天支撑着又去厂里做工。
长期无法补充营养,又过度劳累身体透支,刘世凤被胃溃疡、十二指肠炎等多种病痛折磨,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婆婆看到为了一家人而受累的儿媳,心疼无比却又无能为力,她一度认为也许刘世凤活不过五十岁。
尊老爱幼
真挚孝心感染膝下子女
刘世凤在家人和乡亲们眼里,不仅是个慈爱的母亲、温柔的老婆,更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刘世凤因为多次生产,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饮食上也是饥一顿饱一顿,身体十分瘦弱。可是一旦有好吃的,她都是先给公公婆婆、孩子吃,他们剩下的她才吃一点。
婆婆卧病在床时期,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刘世凤床前屋后到处忙活着,从不说苦嫌累。老人有时候会把床上、身上弄得到处都是排泄物,刘世凤也不嫌弃,耐心清理干净,为老人换上干净的床单、衣服,让老人能够舒服地躺在床上。婆婆卧病在床6年多,她就服侍了6年多。刘世凤至今记得婆婆走的时候对她说的话:“我对你说不出一点‘不’字。”
刘世凤的孝心全家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远在外地的小姑子、小叔子也都十分尊敬这个嫂子,常回来看望。这一次,小姑专门从淮阴过来为她祝寿,二叔家的孩子也从镇江开车过来为她祝寿。
刘世凤的善良、孝顺也感染着女儿,她们都表示要让母亲的晚年生活幸福美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丈夫去世了,那时候的她已经瘦弱得可以被一阵风吹倒。大女儿王素芬当时家里条件已经好很多,当即决定把母亲接来新浦住到家里,刘世凤这才离开了生活了75年的金苏村。
老人偶尔去其他女儿家生活,她们也都从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吃一点苦。就这样刘世凤在孩子们的照顾下,身体越来越硬朗,生活态度也更加积极向上。
刘世凤90岁生日的时候,女儿们为老人办了一场隆重的生日宴会,放烟花、办酒席、请戏班子,那场面在金苏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本来一个瘦弱病歪歪的老太太,却在女儿们的照料下如此精神矍铄,颇让乡亲们佩服。
落叶终究需要归根,在女儿家虽然幸福美满,但是刘世凤却依然惦念着家乡的一切,渴望回到金苏村生活。为了满足妈妈的心愿,女儿就给她在村里新盖了一个两层小楼,置办了家具,让老人安心住进去。
思想开明
竭尽所能供养孩子读书
“女子无才便是德”曾是禁锢在女性身上的枷锁,但是刘世凤却不这么想。
小时候刘世凤读过私塾,虽然只是短暂的几天经历却成为她最美好的童年记忆。成家之后,刘世凤就决定一定要让女儿们接受教育,只有文化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走出农村。
在家里困难到粮食都不够吃的时候,刘世凤坚持借钱让王素芬读书,王素芬也很争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顺利考入海州师范。进入师范后,王素芬就开始赚钱供养二妹、四妹读书。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八个姐妹全部顺利完成学业。
优秀的学业让八个姐妹都获得了不错的工作机会,王素芬成为了一名记者,二女儿担任吉林一家医院的主任医师,四女儿在徐州某儿童医院任科室长。现在姊妹几个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孙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她们觉得如今的生活都源于母亲当年的坚持,她们也只有用更多的爱和关心才能去回报母亲这一辈子的辛劳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