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泽 徐帆 刘晶晶 王洁
进入暑假以来,大部分孩子都在家长的“包办”下,陆续上了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本应属于孩子们的假期却被大量占用。然而,在孩子们抗议的同时,家长们也很无奈:抛开补习功课不谈,如果孩子假期不“上班”,又能去哪里?相关人士建议,各种社会公共资源应该更多地向孩子开放,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暑期好去处。
自主安排遭遇现实尴尬
家住连云区院前社区的钱月,几天前给8岁的儿子张煦阳报了一个北京暑期夏令营,为期12天。“我们白天要工作,没法照顾孩子,不如让他出去锻炼锻炼,他自己也非常喜欢。”近日,院前社区工作人员针对辖区内60名中小学生家长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75%的家长已经帮孩子报了各种学科的辅导班,15%的家长正在选择辅导班的班别和日程,只有10%的家长表示暂时不考虑给孩子假期安排“上班”。然而,这些没给孩子选好去处的家长们最近显得非常苦恼。
在无人看护的尴尬现实面前,孩子的自主权便显得无足轻重了。家住海州区镇海社区的丁丁,原本与妈妈郑女士商定:这个暑假不再去辅导班和兴趣班,由她自己找小伙伴玩,度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假期。然而几天“实践”之后,母女俩同时改变了初衷。“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当大多数孩子都去‘上班’之后,少数待在家中的孩子就很难找到玩伴。”几天无所事事之后,丁丁主动提出要去乒乓球兴趣班,而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不安全的郑女士,也乐于接受孩子的建议。镇海社区昨日调查辖区300多名未成年人过暑假方式,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在“上班”,其中20%的孩子原本决定自主安排假期,然而理想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
开放公共资源可推广
昨日上午,连云区东港小学五(1)班的刘芯语,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东园社区居委会报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当拿到社区工作人员给的实践安排表,她惊呆了。“这里有教我们怎么制作冰冻绿豆汤,还推荐了几款游戏让我们玩,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真是太有意思了。”最终,她选择到社区图书室做义工,既能服务他人也能多读些书。
据了解,墟沟街道为避免孩子们无奈“上班”的尴尬,针对性地开展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形式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动手做等为主,通过制作、探究、体验等多种形式,吸引了辖区500余名学生参与进来,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
做好保障再接纳孩子
很多家长表示,自己是出于无奈,才送孩子去“上班”的,但随着近年来公共资源的丰富和完善,“不上班”的孩子暑期还有很多去处可以选择。据了解,暑假期间,港城很多社区的多功能活动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等场所,都免费对学生开放。孩子们可以在这些地方完成暑期作业,进行课外阅读、体质锻炼、艺术素养提升以及各类综合实践活动,避免盲目参加各种增加负担的兴趣辅导活动。
不过,无论是收费的社会辅导机构还是免费开放的公共场馆,都必须做好安全保障之后,才能接纳孩子。市苍梧律师事务所唐博律师表示,由于未成年人大多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甚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家长把孩子送到托管机构或者免费公共场馆之后,从法律上讲,双方已经形成了委托和被委托的合同关系,接纳方有义务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接纳方将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