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民生

“高温生活模式”开启 气象专家分析今夏天气走势

 袁春梅

  18日入伏,19日市气象部门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这几日高温切切实实把我们裹挟了。持续的高温把人死死地拘束在空调室内,一开门走入没开空调的房间,就如同进了蒸笼。而行走于大街上,即便撑着遮阳伞,也挡不住逼人的热浪。毫无疑问,高温生活模式已在港城开启,未来我们需面对的是更多的汗流浃背的晴热高温天,是有汗淌不出的“桑拿天”。

  高温生活,才刚刚开始。 

        高温黄色预警持续中

  19日11时30分,市气象部门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连云港地区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昨日,高温依然在持续,清晨6时靠近窗户,市民黄金波发现户外已开始“发烧”,等到上午八九点,室内气温已经升至28℃,一天的燥热自此蔓延。

  其实,今年从入夏一直到入伏前这段时间,港城还没有出现一个高温日,但这一开始热,高温天就连着排上队了。今夏会如去年那样,出现持续性的高温天气吗?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朱敏华介绍,去年我市共出现高温日数12天(赣榆)至18天(灌南),年高温日数与常年同期相比异常偏多。目前来看,今年的高温天气跟往年相比情况较正常,只是阶段性特征明显,范围广、强度大。

  其实从节气上来看,7月小暑连大暑,这个时候最易出现高温天气。朱敏华说,今明两天市民再熬一熬,这一波高温也就过去了,本周中后期多雷阵雨天气,高温会稍有缓解。  

        天气燥热情绪易“上火”

  气温上来了,在海州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刘女士,最近总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情烦躁,经常为一点小事发脾气。“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老是丢三落四,为此还多次受到部门领导的责备。”让刘女士更伤神的是,晚上经常整晚睡不着,胡思乱想。最后,刘女士被心理医生诊断为“夏季情感障碍”,也就是典型的夏季“情绪病”。

  市总工会职工心理服务中心殷敏医师介绍,在炎热的夏季,受内分泌系统紊乱和电解质代谢的影响,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失衡,导致人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出现反常表现,不少人会出现心烦气躁、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容易忘事、食欲不振等情况,有的甚至会出现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表现。

  心理学专家认为,当气温上升幅度较大或持续高温天气时,气候对人体大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在睡眠、饮食减少和出汗增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人的大脑神经活动发生异常,更容易导致抑郁症等疾病的复发。而在自杀高危人群中,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首位原因,不管是自杀死亡还是未遂,都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自我调节给心理“降温”

  哪类人群易患“情绪病”呢?殷敏医师介绍,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有躯体疾病的患者是最容易出现“夏季情感障碍”的人群。“夏季情感障碍”也有几类人需要特别注意:一类是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的人群,比如常常加班、饮食生活无规律的办公室白领和脑力劳动者;一类是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交际的人群,这类人遇到挫折和烦恼时,无处宣泄,容易患“情绪病”;还有一类是心理承受力脆弱、情绪波动大的人和争强好胜者。另外,一些患有躯体基础疾病或处于更年期的女性,都属于“情绪病”的易患者。

  就如何预防“情绪病”,殷敏医师说,一方面,人们可以从生理角度进行物理降温。如通过空调降低室温,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合理安排生活,增加休息时间,适当补充水分,注意调整饮食,多吃一些清热降火的食物和新鲜瓜果、蔬菜等。另一方面,可通过自我调适,降低心理温度。在心情烦躁的时候,多听一些舒缓轻松的音乐、观看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画或者闭目静坐一段时间,遐想身处碧海蓝天等令人凉爽的场景,从而降低心理热度。

  特别要提醒的是,性格内向的人要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遇到烦恼时,要学会倾诉,及时清理“心理垃圾”,不要闷在心里,如果难以控制可到专业机构求助心理医生。 

  ■ 链接

  高温天气: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高温天气能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降低,中暑、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同时,高温天气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一般来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温高而湿度小的干热性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闷热性高温,也就是常说的“桑拿天”。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71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