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28日讯 (记者 袁春梅 江荣)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许多上班族憧憬不已,一些人为此积极参与户外运动,放空心情去户外享受阳光。而最近的尼泊尔地震并引发珠峰雪崩,让很多人意识到,户外运动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那么,如何在享受运动的同时,照顾好自己呢?来听听资深驴友以及医生的建议。
户外运动意外事故多发
目前,港城户外运动组织,多以俱乐部形式或是个人领队形式为主,参与者多是各个户外运动QQ群的群主、微信群的群主等户外运动发烧友,相对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我市也有大量初涉户外运动的市民,相较而言比较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眼下,正是登山等户外运动比较活跃的季节,而以“不走寻常路”为特色的户外野路活动,必然存在一定风险。“在野外开展户外活动,往往存在迷路、受伤等风险,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伤害。”港城山海部落户外俱乐部负责人高波介绍,港城几年前就曾出现过一位老者在参加户外登山时,造成多根肋骨摔伤的事件。前不久,一个周边地区俱乐部组织来连爬云台山野路活动,也造成一中年男子因心肌梗死而出现意外。
笔者从市急救中心和各大医院了解到,每年的夏季是溺水高发期,而冬春季节因户外运动诱发的心梗比较多,而以骨折为主的意外伤害一年四季都会发生。
出门前做足功课很重要
高波告诉笔者,前不久来港城攀爬云台山野路的中年男子,之所以造成心肌梗死,跟前一天饮酒有很大关系。“户外攀爬运动,特别是消耗体力比较大的活动,最忌讳前一天饮酒,充分的休息是十分重要的。”高波说,作为户外活动的组织者,一定要对线路、人群、危险因素等做好充分的预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积极的预防措施。
“一些登山的攀爬运动,一定要防掉队,因为山上小气候比较特殊,有时天气条件会比较恶劣,而且高山上通讯信号不好,一旦队员掉队联系不上,很容易出现意外,不仅掉队的人遇到危险没办法应对,还会给搜救的人带来危险。”高波说,户外活动时,除了最前头有一个领队的,队伍的最后还应有一个负责收队的,防止掉队的发生,这样一旦有驴友发生意外,能够马上知道并采取急救措施。
除了组织者,参与者自身量力而行也很重要,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线路和项目,行动中不能分散。本地组织的户外项目一般问题不大,一旦迷路,最好沿着山谷溪流往山下走。如果意外受伤,则要根据伤情决定是否下山或者原地等待救援,背包里最好带上一只专用的哨子,在没有手机信号时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此外,合适的户外运动装备也非常关键,比如穿着合适的登山鞋能防止脚部受伤,速干衣能快速排汗通风,防止受冷感冒。
必知的野外急救四大技术
户外运动,是自由而不是任性,是勇敢而不是无知,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十分必要的。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生刘晓光介绍,户外运动遇到伤病,应该准确快速实现自救与互救,要掌握好外伤止血、外伤包扎、固定和搬运四大技术。
“在户外受到外伤时,现场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引起休克甚至死亡。在包扎伤口时,要注意松紧适度,绷带的结,要打在未受伤的一侧。”刘晓光介绍,在户外活动中,出现骨折、关节严重损伤和大面积软组织损伤时,可用2至3厘米厚的木板、竹竿、竹片、树枝、木棍、硬纸板等,作为临时应急固定物。
另外,在搬运受伤人员时,要先检查伤者的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有损伤应先做急救处理,再根据不同的伤势选择不同的搬运方法。对胸、腰椎骨折的伤者,应由三人配合搬运,一人托住肩胛部,一人托住臀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两下肢,三人同时把伤员轻轻抬放到硬板担架上;把脊椎受伤的患者向担架上搬动时,应由4至6人一起搬动,2人专管头部的牵引固定,另2人托住臂背,2人托住下肢,协调地将伤者平直放到担架上,并在颈窝放一小枕头,头部两侧用软垫沙袋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