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跨越六百年,如何让一块石头“活”起来?探寻“阳山碑材”背后的文旅密码

  在南京郊野的阳山山麓,沉睡着三块神秘而巨大的石头,从它们的外形来看,分别像是中国传统的石碑、石额和碑身,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阳山碑材。这组非自然形成的石料遗迹是世界已知的最大单体巨石,无论体积还是重量都是世界之最,有着“天下第一碑”之称。

  由于缺乏正史记载,阳山碑材的起源一直存在着诸多疑问:这些碑材究竟从何而来?是史前文明遗迹还是古代奇迹工程?1月9日下午,一场以阳山碑材为研究主题的“元石计划”无限可能创意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各行业的历史学家、艺术家、工程师、作家展开了一场破圈跨界的研讨,共同探寻南京“巨石阵”背后的谜团,畅想“一块巨石”为城市文旅带来的无限可能。

  关于阳山碑材,当下最广为人知的是朱棣建碑学说: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成为明代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即位不久,朱棣便下令,要为明太祖朱元璋树立一块石碑,完成明孝陵的全部工程。对于朱棣而言,那块“光泽黝黑,无瑕疵”的石碑,将向天下臣民昭示自己的孝心,也宣告着新任天子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但由于不确定的历史原因,工程最终未能完成。在明朝正史中,没有任何文字正式记载阳山碑材,仅有明代大臣胡广的游记与清代散文家袁枚的诗歌中有所提及。

  “阳山碑材留给我们很多悬念,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认可阳山碑材起源于明代,由朱棣为父亲朱元璋所建这一历史界主流学术观点。“阳山碑材极为庞大,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显示了朱棣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的强大力量和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夏维中说,据文献记载,明初的高级文官,曾经到周边寻找石材,阳山碑材在明代之前很可能就是著名的石矿,经过多年采矿,已经出现了几处大型碑材的雏形,明初官员在勘探时发现了这些石块,希望在此基础上加以利用。

  “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袁枚曾在《洪武大石碑》中发出的惊叹,是对阳山碑材的真实写照。据资料记载,阳山碑材三座巨大的碑材分为碑身、碑座和碑额等三个部分,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如果把三座巨石叠加在一起,高度达78米,相当于现代建筑的28到30层高。

  然而,如此巨大的石碑已成雏形,最终却没有出现在明孝陵内,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小得多的替代品。有专家曾推测,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后,应天府这边的巨大工程无暇顾及,逐渐也就放弃了。但其中始终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搬运重达2.6万吨的石材,是一个极为艰巨浩大的工程,即便是用今天的技术,将其从汤山搬到南京市区,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当初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头,是靠‘滚起来’,而不是起吊。”起重运输机械高级工程师李光华在阳山碑材勘察时发现,石碑底部有一些小洞。他分析说,为了方便运输,古代工人将石头上打洞,然后把十多个石滚安置在巨石下方。“明朝南方天气寒冷,常常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运输工人很可能是在斜坡上浇上水,利用冰面来滑动石块。”不过,李光华也发现,阳山碑材属于青石,并不适合长途运输。“青石在贵州特别常见,常被用于建房和铺石路,但这种石头质地较软,不适合进行雕刻,而且后期维护保养的成本也很高。”他推测说,明朝的建筑师在运输过程中或许发现,青石在运输时产生了裂缝,因此不得不中途暂停。另外,运输整个石头的费用对于明初政府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也可能是导致工程中断的原因之一。

  六百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可阳山碑材依旧巍然屹立。站在巨大的石碑面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人们惊叹于它的神秘宏大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着这些巨石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论坛上,各界学者希望重新定位阳山碑材的世界影响力和研究价值,并以其为蓝本创意,为南京再造一个文旅IP。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石头,让其在当下“活”起来?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孙宗健是本次“元石计划”的发起人,2021年,孙宗健的团队向江苏省文旅厅申报围绕“阳山碑材”展开《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江苏模式”研究——跨越历史600年“阳山碑材”实验计划与再研究》课题。在孙宗健看来,当前被大家传播的“永乐大帝建碑的故事”可能限制了它具备世界影响力与艺术创意开发的可能性,种种迹象表明,阳山碑材的最初开凿历史可能远远超出人们已知的历史定位,其中可能隐藏着颠覆现有认知的故事。因此,课题组对“阳山碑材”的历史成因提出大胆猜想,确立全新的研究方向与艺术创意研讨,并计划开展围绕大胆假设与虚拟搬运设计等一系列文化创意行动。项目首席专家、发起人之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林希望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阳山巨石”,让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获得更多关注的同时,也能收获文旅开发方面“脑洞大开”的新创意、新策划。

  在江苏省网络作协副主席骁骑校看来,阳山碑材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线索,以阳山碑材为背景,可以编织出一个个引人入胜且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向读者展示出这项古代工程的宏伟与浩大。他甚至已经在脑海中构思出一个“脑洞大开”的情节——“在阳山碑材附近的一处幽静村庄里,生活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少年,他聪明才智过人。有一天,少年突发奇想,用一种方法来劝说皇帝停止这个庞大的工程,于是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冒险之旅。”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韩生表示,阳山碑材是一处独特的考古遗址,它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文旅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能性。韩生提到了去年上海一场备受欢迎的展览: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参观者以沉浸式虚拟体验的方式,进入胡夫金字塔的“心脏”,进行一场关于现代科技和4500年前历史文明的探险。“阳山碑材的故事也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进行创新呈现,打造一个全新的文旅产品,给观众和游客带来独特而新鲜的参观体验,让古老的阳山碑材在当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9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