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合肥向“新”奔涌,迸发强劲发展动能

加速科技成果从“展”变“销”,安徽创新馆持续释放“创新红利”;“湿地生态保护+行蓄洪功能”创造性结合,让合肥“最好名片”更闪亮;农业产业园实现“三项”增收,果蔬园里“蔬”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8月16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集中采访团走进安徽创新馆、十八联圩、桥头集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方面展现出来的新气象,感受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由“展”变“销”

“串”出产业升级“新”道路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创新馆参观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安徽创新馆由三栋独立场馆构成,空中俯瞰,如同原子裂变般分布,其中2号馆内的安徽科技大市场线下服务中心,集聚了几十家线上线下合作入驻机构。

“自安徽创新馆建成伊始,打造一个专注科技成果转化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就摆上日程。”合肥滨湖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主任陈林告诉记者,近4年来,安徽创新馆推动了约1.8万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汇聚落地。

近年来,安徽创新馆结合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大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仿真等现代技术,优化馆内“沉浸式场景+互动式体验”的展陈布局,充分展现科技成果应用场景与适配产业领域,同时举办成果应用场景交易会、2024年新春创新潮品发布会、科交会科技产品直播等多场景多类别活动,助力“展品”变“商品”,目前累计为企业实现销售额3亿多元。

如今的安徽创新馆,展示的不少科技成果已不仅仅是“透明玻璃窗里的风景”,而是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由安徽创新馆牵头组建国有控股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公司,正在广泛对接、主动服务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领军企业、科创资本及行业专家,从技术成熟度、行业市场容量以及竞争态势等多维度因地制宜遴选推介项目。截至目前,已组织专场对接500余次,全流程服务上海沐睿“汽车电子及零部件可靠性检测实验室”等多个项目注册落地。

“以安徽创新馆为‘前店’,以市县区分市场和产业化运营基地为‘后坊’。”安徽科技大市场公司总经理冯斯波介绍,通过推动安徽创新馆场馆功能向县市区延伸、加速科技大市场向交易后环节覆盖,从而打造成熟的“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向“绿”而行

“生态+蓄洪”创新性融合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飞鸟怡然……8月16日上午,沿着“九曲十八弯”的道路,记者在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内看到一幅“绿水蓝天”生态画卷。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时说,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作为全国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区,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创新性将湿地生态保护功能和行蓄洪功能有机融合。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介绍,该湿地于2018年3月开始一期工程建设,目前一、二、三期项目已建设完成,正在建设中的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有望于今年底完成,其中8月初,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进(退)洪闸工程业已顺利封顶。

“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是十八联圩湿地现在最真实的生态写照。2024年4月,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是“十四五”规划中国山水工程首个入选的项目。

随着湿地修复三期项目最后一道工序落地,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从建设转入运营维护阶段,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已正式建成。

如今,巢湖湿地记录的植物种类十年增加351种,鸟类三年增加154种,“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从2016年仅3只首次过境巢湖迁徙,到目前已超1000只。八百里巢湖水清岸绿、百草丰盛,合肥“最好名片”越擦越亮。

“丰”景正好

铺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肥东县桥头集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来人往”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早上7点半不到,上海雾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00后”徐子越就来到自己负责的鸟巢型温室大棚照看她的“番茄孩子们”。“巡棚观察,测量作物营养液的EC和pH值,检查仪器设备运行……每天的步数都在2万步上下。”这样的工作,徐子越已经做了一年多。

去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徐子越毅然来到乡村,从事蔬果种植。“在这里,我不仅能做上我的‘果下乘凉梦’,实现人生价值,收入也同样可观。”每次看到自己种植的圣女果成熟,并被朋友夸奖“好吃”,徐子越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了。

下午5点左右,桥头集镇黄张村村民杜中霞步行不到10分钟,就从工作的桥头集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回到家中。“不仅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更规律,还能照顾到家里。”一提到家乡变化,杜中霞的笑容露在脸上。

桥头集镇党委书记姜华斌介绍,桥头集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蔬菜作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涉及8550户、2.6万人,先后引进安徽开垦、上海雾耕等多家大型农业企业。

截至2023年,桥头集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产销联建,实现了村集体、专业种植户、一般农户务工及土地流转租金“三项”增收。桥头集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顾一乡太空农场”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记者 汪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4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