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浦东首批8家无人农场助力粮食稳产丰产

  粮食安全和稳产保供,是贯穿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依然是首要内容。

  在浦东新区,去年底刚通过验收的8家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即将在冬去春来后的又一个播种季节大显身手,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的粮食生产新方式,为粮食的稳产保供提供装备支撑和技术保障。

  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

  在万祥镇新建村,靠近临港大道的地方,一块块平整的田地上,绿油油的大片油菜长势正好。再过几天,这些油菜田里就将一片金黄,与旁边时不时疾驰而过的16号线列车一起,共同构成一幅融合乡村田园与现代都市的美丽画卷。

  这里是万祥镇无人农场,位于万祥镇新建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核心区。去年,通过田地平整、基础设施改造、无人化农机配备、智慧农田提升等系列建设推进,无人农场的1060亩水稻示范区成功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

  “万祥是一个农业镇,但之前土地种植未形成规模效应,土地流转分散在众多合作社、家庭农场手中,数量较多造成流转分散,形不成规模效应。同时,现代设施农业缺乏,大多是传统种植,农业品牌效益也未打响。”上海万祥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军明说,以无人农场建设项目为契机,实现了这一块区域的土地集中流转,以及田间基础设施提升、农机设备升级改造、5G信号基建铺设等多项工作。

  据其介绍,农场内配备了智能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驾驶航空器等。这些设备可以实现方向自动控制,有效避免偏离预定作业轨道,确保作业的连续性和准确性;路径自动规划,减少无效往返和重复作业;转弯自动控制,保证在转弯过程中收割的均匀性和准确性,同时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作业需求,确保作业质量;速度自动控制,确保作业过程中速度一致性,提高作业质量。

  结合无人农场项目,万祥镇还建设了智慧农业平台,通过智慧农田提升,能通过实时监测与预警、精准管理与决策、自动化作业、病虫害监测与预防、节水增效与智能施肥等优势,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从而对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科学决策;还基于5G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分析,打造了全智能数字水稻种植示范区。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乡村振兴要求,万祥镇无人农场实行水稻油菜轮茬种植,即在无人农场区域水稻种植收割之后种植油菜,面积约500亩,从而既提升经济效益,又增添了田园风貌。

  去年底,包括万祥镇无人农场在内,浦东新区还有新场镇、泥城镇、祝桥镇、书院镇、惠南镇、川沙新镇、南汇新城镇共8家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项目通过考核验收。这标志着浦东新区在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成为浦东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决策到作业全智能

  无人农场,是指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模式。

  浦东新区自2024年起,计划在两年内完成2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的创建,并专门制定了《浦东新区2024-2025年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单个无人农场建设面积应不少于1000亩,无人农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适于无人化作业的设施农田、无人化智能驾驶设备、智能决策管控系统。

  据了解,项目建设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类,即高标准农田与无人农场建设协同推进,实现对高标准农田的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赋能;二是农机升级改造类,遴选条件相对成熟的已有高标准农田,对下田坡道进行改造,对配备的农机进行无人化改造,满足无人化农场作业需求。

  项目建设坚持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周期为两年,即2024-2025年。眼下,在2024年完成1.05万亩无人农场建设的基础上,2025年还将建设0.95万亩,总计完成2万亩。

  根据方案提出的建设标准,除了满足不少于1000亩的面积要求,还要完成相应亩数的农田改造,新增或改造必要的无人化智能设备,以及智慧云平台的搭建。

  无人农场智慧云平台作为无人农场运行的核心,能够进行无人农场各种信息和数据的存储、学习,数据处理、推理、决策的云端计算,以及有效信息的挖掘和各种作业指令、命令的下达,实现基地农机作业及生产信息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和信息化调度。

  以南汇新城镇无人农场项目为例,其智能管控平台包括物联网中台、大田生产管理系统、农机管控平台,为生产提供决策和监督。有了这套生产管理平台,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溯源,比如,种源、农资、农药、化肥等的采购、使用,农机在哪天进行了什么作业,哪块地的管理到了什么程度,系统上都会清楚记录,并一目了然呈现。

  为“谁来种田”提供重要解决思路

  在无人农场建设推进过程中,为确保高质高效完成无人农场建设考核验收,浦东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选择适合的经营主体、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如今已通过验收的8个粮食生产无人农场,都是新区在全区遴选出的综合技术条件成熟的规模田块,发挥装备、科技、人才优势,创新“高标准农田+智能装备”无人农场发展模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别开展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

  比如,上海乡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乡育南泥湾以及横港村的两个农场,均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原居民楼房已经完成拆除迁离,田块集中连片,单个地块面积较大,基础设施(道路、水泵)完善,全程机械化程度高、有全自动化作业需求且贴合当前的无人农场建设的基础条件;万祥镇新建村数字化无人农场四周道路及河道畅通、周边环境整洁、农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是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在遴选出较好条件规模田块的基础上,再通过强化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机设备的无人化改造水平以及全面增强5G信号基础设施铺设等多个关键环节,成功实现水稻种植在耕、种、管、收四个核心环节的全程无人化作业能力,为“谁来种田”提供重要解决思路。

  其中,智能农机支撑起了无人农场的结构。据了解,根据无人农场每1000亩拖拉机3台、种植类3台、植保机械2台、收割机2台的建设要求,就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新区农业农村委就耕、种、管、收四个环节所需的农机装备提供配备选型指导,同时进行无人化改装或引进具有远程监控、自动导航和无人、辅助驾驶等功能的智能农机装备,使机械化无人化覆盖粮食生产全过程。

  成功创建粮食生产无人农场的建设主体,可以按照通过验收的建设面积,享受市、区两级财政给予的补贴。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农田宜机化升级改造,农机智能化、无人化改造以及智能决策管控终端建设等。

  推动浦东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无人农场的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南汇新城镇无人农场的数据显示,水稻整茬生产作业期间,传统作业方式人工成本为101.38元/亩,无人化作业方式人工成本降到44.45元/亩;无人化作业方式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用工亩成本减少56.11%。受益于人工成本、农资成本和燃油成本下降,无人化作业的经济效益分别提升了56.16%、5.55%和5.67%,综合效益提升5.24%。

  万祥镇无人农场的数据也显示,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无人农场的人工减少了55%,效益则提升了5.09%。尤其是在植保环节,作业效率由原来的每天50亩大幅提升至每天300亩,用工成本则由传统作业的1400元降至500元,平均亩成本由15.56元降至1.67元。

  新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无人农场的创建,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传统农业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浦东新区现代科技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进行验收时,结合浦东新区农机化工作发展实际,专家组对浦东新区无人农场建设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比如,加强无人农场关键核心技术的集成与优化,不断提升设备的可靠性,确保无人化设备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持续更新迭代,以满足智慧化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加强智慧农业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大对建设主体单位的技术指导力度,确保建设主体单位能够配备专业的农机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无人化农机设备的操作技能,为无人农场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加强智能拓展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结合自身条件,持续优化提升现有系统,加强智慧灌溉、多机协同等智能化拓展的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无人化农机的保险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为无人农场的建设与运营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潜在风险,保障农民利益。

  结合这些意见建议,浦东新区无人农场建设还将继续推进。“2024年浦东新区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项目的顺利验收不是终点,而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新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下阶段浦东新区将以此次成功经验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通过粮食生产无人农场无人化技术的探索创新、优化升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善以及配套扶持政策的科学优化,推动浦东新区“十四五”期末2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指标顺利高效完成,同时为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储备技术、夯实基础,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