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文化

嘉靖年间石刻碑文获解读

记者 万俊松

  花果山区域唐、宋、元、明时期的石刻很多,这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今年12月9日,我市文保志愿者封昌秀、刘洪雨、张义成、张彦江等人,在当地老人杨光彦的引导下,在九龙桥上游、仙老塔西十多米的岩石上,发现两块嘉靖年间的石刻。经过我市石刻研究专家封其灿的研究,近日,碑刻内容获解读,碑文记载内容再次印证了花果山与《西游记》有莫大渊源。  

  两块石碑原文解读

  当时发现的两块石碑中,一块落款为明嘉靖三十年,即公元1551年。碑刻高126厘米、宽53厘米,字径大小不一,约14厘米,内容如下:嘉靖三十年十月初一日创立常便沟明月庵。

  第二块碑刻在其右,高90厘米、宽71厘米,字径基本一样大,约6厘米,内容如下:会觉妙法得,济圆明兴龙;宗、祖、永、受、元,红临集二支。僧人宗龄立。祖真、祖信、祖进、永乾。

  第二块碑刻虽然没有具体落款时间,但从字的写法、风格来看,与第一块碑相似且相近,并且在同一个平面上,中间相隔30厘米左右,应该是一个整体。

  《西游记》里找到印证

  两块碑刻看似普通,其中却蕴含着大量与《西游记》有关的线索。至少有两处内容可在《西游记》中找到印证。

  《西游记》第1回中:祖师准备为孙悟空起名,猴王道:“哪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第二块石刻中正好有“会觉、济圆”,这为花果山与《西游记》的关系添上了神秘的一笔。

  第一块石刻的内容,在《西游记》中也能得到印证。《西游记》第24回中:“却说这座山名唤万寿山……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天真。当日带领四十六个上界去听讲,留下两个绝小的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

  吴承恩为什么将这两个道童起名叫“清风”、“明月”?难道是主观臆断、随便叫的吗?如果不是,他是受了某种启发而作出的选择?那么,他受了什么启发?

  在南城东山有一座古庙,叫做“玉皇宫”,兴建于隋朝,去朝拜的人来自天南海北,重大活动时,人山人海。由于此处位置重要,明代设重兵把守。嘉靖十三年(1534年)六月十一日,淮安卫军政掌印改守备指挥翠峰蒋继爵在山上留下五则题刻,还有其他人留下的石刻。大山石匠刘盈与守海周君,拉贤者陟高岗时,遇清风明月,故勒石以记岁月云,他把“石上清风,山间明月”刻于路边的崖头上,每个路过的人都能看到。一传十,十传百,“清风、明月”家喻户晓。

  无独有偶。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时,有个叫鲁王孙的人来到云台山,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在山顶(即青峰顶)创建“大仙庵”,法号“清风”。“由于当家人能戒持,勤至律,【行】端修,常趺坐一室,而感四方【缁素】,甘奉贽者,差肩接踵。”(见《大仙庵记碣》)

  到了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海州知州王同在水帘洞上方题写“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推动了当时的宗教事业,善男信女不远千里来朝拜,达官显贵来敬香建庙,1551年在三元宫西大涧坡上建立了“明月庵”。

  山上有清风,山坡有明月。因此,“清风、明月”已妇孺皆知,世代相传,被吴承恩采用,完全合乎情理。

  万历十五年(1587年)山阳谢淳开始扩建三元宫,自号无相,更号德证,成为住持,上一任大师德连的徒弟圆林、圆景、圆松都归顺德证,再一次证明:“明月庵”遗址新发现的石刻确是《西游记》的创作素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53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