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宋杰 通讯员 刘阳)经常去孔望山晨练、观光的市民大多知道,那里有驰名中外的东汉时期以佛道为主题的摩崖造像以及镌刻着宋、金、明、清四朝题刻的龙洞石刻群。但就在千年古刹龙洞庵的背后,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石刻群,它就是以明隆庆年间任淮安知府的陈文烛题写的“孔望山”、“问官台”为代表的明代题刻群。
据史料记载,在明代以前,孔望山曾名龙兴山,因淮安知府陈文烛在此题写一篇《孔望山铭》,该山才更名为孔望山。“孔望山”、“问官台”两处题刻均为隶书撰写,无落款,据州志记载为陈文烛所书。
“问官台”出自“孔子问官于郯”的典故。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秋天,郯国的郯子到鲁国的国都曲阜朝见,孔子认为周王朝和鲁国的官僚机构臃肿而渎职,就向郯子请教郯国的祖先“少昊之国”的官制。不久,孔子就亲自“往见郯子而学”。他来到郯国,向郯子请教关于官制方面的学问,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于郯”。明代海州刺史张峰在考证孔望山的由来时说:“孔子问官于郯子,曾经登山望海,世传其崇山峻岭为孔望山。”
在龙洞庵的后墙外,还保存着两块时代不详的古代题刻,一块名为“石峡”,另一块便是广受争议的“月来(耒)潮生”题刻。
有人认为,古人擅长用典,“耒”《说文耒部》:“耒,手耕曲木也”。耒,初为木制,后在前端加铁刃,而成犁。“月耒潮生”,其意则是:月亮的形状似犁,在大海里耕耘。形象而又贴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与我国古人较早认识到海水的潮汐现象与月球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已提到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东汉时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论衡》一书中则明确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因此有人认为,龙洞庵院后的这块“月来潮生”便是这种认识的直接反映,具有极高的科学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