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徐洪绕)东海孝妇传说在我市以口头方式世代相传,一直是港城人的文化精神财富;而淮盐晒制技艺的演绎,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的两个漫长过程,是海盐生产的一个缩影。近日,东海孝妇传说和淮盐制作技艺已经入围第四批国家级“非遗”申报名录,有望继我市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传说之后,进入国家级“非遗”大名单。
东海孝妇传说讲的是汉代东海孝妇窦娥的故事,在连云港地区以口头方式世代相传。汉代连云港地区称东海郡,孝妇故事最早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以东海孝妇民间传说为素材创作的名剧《感天动地窦娥冤》,让这位乡间少妇成为艺术典型,也成为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东海孝妇传说彰显的孝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慈孝思想的传统道德,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压抑下的民意的诉求。北宋年间,当地就建有“汉东海孝妇祠”,人称“娘娘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此俗沿习至今。
2009年,东海孝妇传说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其后,市孝文化研究会积极配合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搜集材料、参与考察、制作录像、对学生授课等,积极扩大孝文化宣传面,争取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
入围第四批国家级“非遗”申报名录的还有淮盐制作技艺。淮盐制作技艺起始于煮海为盐,又叫煎盐,一步步发展为晒盐和塑苫结晶。煮盐生产从汉武帝时起,到宋代,煎盐技术已很成熟。到明代,由板浦盐民丁永创建、朝廷重臣徐光启推广的砖池晒盐走向海盐生产的前台。后来发明的塑苫结晶改变了靠天产盐的历史,实现了稳产高产。淮盐晒制技艺是我市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省文化发展规划中江苏沿海文化带中重点保护和建设的项目,2009年成功入列省“非遗”保护名录。
这些年,江苏金桥盐化集团对淮盐晒制技艺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投入10亿元,建设占地3万多亩的永久性淮盐生产基地,投入8亿元在灌云燕尾新城建设占地2000亩的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建立和培养了一支300多人的传承人队伍,组织专家整理和挖掘淮盐文化遗产,编写淮盐文化系列丛书《淮盐文库》,并成立了全国首家淮盐文化研究会。
“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非常激烈,最初全市挑选了11个项目,通过省级初评的有4个,而最终入围的仅有2个。目前全省共有34个项目入围。”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申报国家级“非遗”主要是为将孝文化发扬光大,挖掘淮盐文化内涵,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淮盐制作技艺得以永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