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文化

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七十二疑冢”真墓在连云港

策 划 时政新闻部 记 者 宋杰  通讯员 刘阳


 

  “七十二疑冢”很多时候用来代指传说中的曹操坟墓。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仅为感慨曹操疑冢之多。而三国时的名儒,东海郯人王朗,死于太和二年(228年),埋于七十三座坟,葬礼十分隆重。

  因一句谣言:“座座都是金头玉身,花了黄金万金”,王朗疑冢被盗七十二座。

  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也是王朗的真墓,在花果山大村弥陀庵的北侧。墓前石剑二柄曾砌在飞泉村的灌溉渠上,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相关资料显示,另有安放石碑的龟趺(赑屃)存于海清寺塔院中。

  小说《三国演义》里说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而历史上真实的王朗其实是寿终正寝。《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还差点吓死司马懿,其实都是戏说。 
 

          


    疑冢起源汉末三国时期

  曹操生性多疑是史实。有一说,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这就是“七十二疑冢”的来历。

  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

  中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据介绍,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盗墓行为,对考古工作造成干扰和破坏。
 

  
    王朗并非被诸葛亮骂死

  《三国演义》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的,即小说大体框架诸如“三国鼎立”、“以晋代魏”等大的方面是遵照历史事实的,但在细节方面则多是作者根据情节需要及个人好恶虚构的,以便使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深入人心。

  骂死王朗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辩才,大吼一声让敌将破胆是为了表现张飞的勇猛,其实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

  现实中,王朗是东海郯人,年轻时拜太尉杨赐为师学习经书,后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杨赐于汉灵帝中平二年(182年)死后,王朗弃官为老师守孝。后来官府察举王朗为孝廉,征召他到府任职,他都没有答应。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看中,并任命他出任徐州治中,协助陶谦治理内务,掌管文书。

  曹操十分器重王朗的才华,于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召王朗入朝,推举他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王朗则被擢升为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后来又历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

  魏明帝曹叡登基后,改任王朗为司徒,并将王朗晋封为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

  王朗不仅是一位身居高位、列三公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博识能文、擅长奏疏的学者。他平生著述甚丰,曾著有《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死,谥号成侯。  

    王朗留下“七十二疑冢”或效仿曹操

  公元192年,曹操率兵镇压兖州一带的黄巾军余部,收编了义军的精锐,号称“青州兵”。

  曹操屯兵曹家峪,他看到艾山前有一片草原,草丰水足,是养马的好地方,就在那里设了马场,把大批战马集中起来放牧喂养。从此,这个地方就叫成了“马场湖”。

  曹操是个有卓识远见、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深知要想在天下争雄,必须广揽人才,选贤任能,共图大业。

  当时马场湖住着一位隐士便是王朗,听说他才华出众,见识过人,祖上几辈都是汉室大臣。王朗初举孝廉入仕,因见天下大乱,不欲仕进,奉母命隐居艾山之阳马场湖村。

  曹操探得这个消息,心中大喜,连忙备下聘礼,亲自登门拜访。谁知王朗称疾不见,曹操只好怏怏而回。第二次又去拜访,王朗又说得和母亲商议。第三次又去拜访,王朗见曹操确有诚意,也不好再推,只得应允。到曹操的孙子曹叡继承帝位后,王朗官至司徒。

  曹操是以镇压黄巾起义发迹,当年,张角在广宗病死,黄巾起义失败。参加黄巾起义的将领们,为了保护自己领袖的尸骨,在邻近的县埋了许多假墓碑。曹操找遍了方圆三百里地面,挖遍了几十座立有“大贤良师”的张角坟,也没有找到张角的尸体。从时间上看,曹操死于220年,王朗死于228年,两者死亡时间相距8年。

  曹操与王朗两位“七十二疑冢”墓主人在生前是否由此深受启发,或者王朗效仿曹操的做法,已无从考证。  

    王朗真墓在花果山下的大村 

  王朗死后迁葬故里,魏主降旨,自长安至王朗家乡,一路上建有七十三座坟,葬礼十分隆重。

  可诸葛亮有心让王朗死也不得安身,他派人在魏军中散布谣言:“魏王在王朗的七十三座坟中藏有金银财宝!”这么一来,魏军将士纷纷去挖掘王朗墓,以图发财。结果七十三座王朗墓被挖了七十二座,只有家乡这一座因由族人看管,当时未给挖掉,即今天花果山下的大村王朗墓。

  正史里的王朗,一些旧志及文献皆说其归葬之处在大村,而没有明指在大村何处。如顾乾的《云台山志》:“大村有王朗墓。”姚陶的《游云台记》:“大村有石剑二,高丈余,倒插土内,即魏王朗墓。”而《云台补遗》则明确指出:“王朗墓在弥陀庵北,有土墩。”

  据当地老人讲,位于花果山街道的政府大院,解放前曾是地藏庵,又称南庙,后改为弥陀庵。建陵老人有诗曰:“弥陀庵畔士成墩,父老沿呼王朗坟。漳河凝冢今安在,塔影岚光满大村”。弥陀庵的地址就在大村。

  另据解放后的地方文献记载,王朗墓前的两把石剑曾砌在飞泉村的灌溉渠上,另有安放石碑的龟趺(赑屃)存于今花果山街道大院门前。

  根据此前刚刚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资料显示,两把石剑现位于当路村王氏祠堂院中,二柄石剑剑柄规格相等。剑全长约3.6米,宽约0.45米,厚约0.2米。20世纪60年代初王朗墓遭毁,20世纪70年代被农民用以在大村砖厂处修建农田灌溉渡槽。而石赑屃则保存在海清寺塔院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14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