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货架上的“中国制造”变了。
有数据显示,2023年,被称为外贸“新三样”的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连续9年居全球第一。
“新三样”正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想要保持全球竞争力,就意味着“中国制造”在生产工艺和技术等环节上处处领先。在高新区(滨江)物联网小镇,就藏着一家“小巨人”企业,以智能算法为“核心法宝”,助力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跑赢全球市场。
这家企业就是杭州安脉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脉盛”)。事实上,不仅在新能源领域,自2016年起,这家专注于智能制造和工业智能化应用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已经为核电、船舶制造和新能源等国家关键领域的龙头企业赋能,依靠不断创新的灵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智能算法为核 加速工业场景融合
当消费者选择一辆新能源汽车时,最关心的就是电池续航能力和安全性。而电池的涂布环节,就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工序。
在生产车间里,机器要将电池正负极材料涂在一层大大的膜上,涂抹的厚度约为头发丝直径的1/20,在此基础上还得保证均匀,这对生产工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何让生产设备实现高精度控制,一直是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而安脉盛则找到了答案:利用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5G工业专网等技术积淀,研发并应用面向生产制造的智能控制系统,将传统产线改造为能够全面感知、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和自我诊断的智能化产线。这不仅实现了关键工序100%无人控制,也帮助行业龙头企业在核心生产工艺的性能参数指标达到全球领跑,远超其他国家的同行业竞争者。
有数据显示,几乎每一家“专精特新”企业都会配套服务一家大型企业。如果说行业龙头企业是开拓蓝海的巨轮,那么“专精特新”企业则充当着“加速器”和“护卫舰”。在安脉盛联席总裁卢天华看来,在工业生产中,需要有一个角色在制造过程的每个环节和时间节点来作出更加智能的判断,找到最优的可控参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智能算法,用智能技术赋能工业价值,创造极限制造标杆也是我们的使命。”据卢天华介绍,安脉盛正在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工业场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比如在核电领域,去年,该公司与三门核电联合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核电站典型关键设备(SPV)健康管理系统”获得了国家能源局认定的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核能工业博览会上,安脉盛在核电设备智能运维领域取得的先进技术和应用成果,也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专业人士的目光。
开辟“新”路径 赋能“中国制造”
如今,这家“藏”在智慧E谷的企业,以智能算法为核心,大数据平台为架构,硬件设备为载体,创造了设备智能运维系统、智能传感系统、视觉检测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平台等工业智能化解决方案。该公司已经参与6项国家级重大专项及多个省级重大专项,并建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累计申请400余项专利。
与技术硬实力成正比的,还有市场竞争力。卢天华以数据“说话”:去年公司营收相较2019年提升约20倍。
回望公司发展历程,卢天华觉得公司的“竞争对手”是行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我们是在开拓一条新路,如何让行业认识到智能化的价值,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卢天华说,很多潜在的合作对象对新事物、新技术都比较谨慎。企业希望在智能化改造上的投资都能够快速得到回报,而安脉盛也用一个个解决方案,让更多行业看到了工业化转型的利好。
今年是安脉盛在高新区(滨江)扎根发展的第八个年头。从一家“5050计划”人才企业快速成长为“小巨人”,与这里的创新生态密不可分。“我们赋能的行业和企业对质量和系统稳定性要求很高,这也决定了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卢天华说,得益于高新区(滨江)的产业和创新生态,企业集聚了大量能够“为我所用”的人才。“只要有事找政府,滨江从来不会推脱,政府和企业双向奔赴,一路走了过来。”卢天华说道。
今年1月29日举行的央视总台“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 2023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上,高新区(滨江)获颁全国专精特新“年度高地”。该区已经累计培育像安脉盛这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5家,占到杭州的五分之一;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7家,省级隐形冠军12家,均位列第一方阵。
如今,安脉盛正在赋能工业化转型这条赛道上一路飞驰。在核电、轨道交通、新能源等追“高”向“新”的行业中,安脉盛已经找到技术能够深度融合的工业场景,而瞄准中小企业的工业化转型赛道,他们也在寻找更合适这些企业的切口,真正让制造企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