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要闻

淮安市清江浦区:打好全域生态保护“三新”组合拳

  近年来,清江浦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河湖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高标准抓好河湖长制工作,着力提升城乡内在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探索出一条“活水、净水、亲水”的治水建设新途径。目前,全区河湖水质稳定向好,境内国省考断面、重点水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达标率100%。

  “全域+重点”,创农村河道整治新愿景。该区立足“一湖两带三河”空间发展格局,以实施范围内骨干水系为依托,着力构建“一廊八片多网”的水生态空间体系,统筹谋划“集中连片、岸上岸下系统治理”的综合治理格局,采取水系连通、清淤疏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景观人文、控污截污等八大措施,重点打造二河生态廊道;建设盐河街道王元片,黄码镇杨庙片、运西片,和平镇唐庄片、古庄牛片、三闸片,城南街道先锋片,武墩街道普墩片等8个片区水美乡村;以柴米河为主线,将柴米河及河道沿线等16条县乡河道打造成生态河道,同时结合永济河(古盐河)治理工程,将沿线20条县乡河道打造成生态河道,建设水系连通及生态河道网格36条、183.9千米,规划总投资约3.6亿元,实现典型示范、成效显著,着力恢复农村河湖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打造安全、生态、美丽、人文的农村水系,建设群众满意的幸福河,实现“运河三千里、水美清江浦;黄淮交汇地、生态田园乡”的美好愿景。

  “规划+保护”,绘水清岸绿新画卷。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河湖生态景观环境,是每个城市居民的愿望,该区河道整治坚持“规划先行、保护并重”,实施生态景观,打造滨水空间。在项目设计上做减法,力争做到简洁大气,在河道生态景观上,做到各个视角和方位统筹兼顾,体现和谐感;基于小南河河道生态系统平衡,坚持“一河一策”,明确河道功能定位,充分考虑河道本底,重建河道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系统,实施水利、景观、生态修复等三项工程,修复河道生态功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流域水质逐步稳定达标,实现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整治+生态”,建生态河道新样板。通过购买专业服务的形式,该区每年安排450万元专项资金,选择河道保洁服务公司参与主城区的河道保洁当中,实现城区河道市场化管护,争取通过“花少钱”来达到“办大事”的效果。农村生态河道整治方面,着力实施全区2021年度12条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总长41千米,其中疏浚沟渠9条、长约24千米,计划总投资3600万元,绿化7.1万平方米,景观步道1.07万平方米,同时建设亲水平台、休闲廊架等休闲配套设施。作为全市黑臭水体整治样板河道,在小南河项目实施中,以“水木明瑟休闲氧吧”为主题打造小南河生态游园,汇聚四门闸、治水精神文化墙、休憩廊架、文化照壁、沁心亭、生态步道和生态浮床等自然人文景观。通过植物梳理、生态修复、市场化管护,打造一条浸润城市,净化空气的休闲河道,让市民开窗见绿、推门闻香、移步观景。

  “智慧+管护”,树生态保护新标杆。该区大力推行“智慧水务”建设,建设智慧水务平台,通过水质监测站、污边物溯源仪、流速仪、视频摄像、无人机等先进的感知层设备,实时掌握河道水质、液位、排口是否排水、河面是否有漂浮物等基本状态;通过GIS系统、BIM、DEM等数字化手段对河道进行数字孪生;通过水质-水动力模型模拟河道污染物扩散路径,水质变化趋势为突发污染事件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智慧城防”系统对河道泵闸站进行远程控制;通过建立环境监测一张网、河道运维管理系统、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河长制APP等应用达到行政部门、运维单位、公众共同参与管理河道的目的。为河道管护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46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