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要闻

江苏淮安:聚才爱才留才,全方位打造产才融合高地

  “项目落户初期,我们先后获得盱眙县600万元人才资助资金,解了项目启动的燃眉之急,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年销售额达9000万元。”谈及江苏新鑫辉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稳健发展的秘诀,公司负责人由衷表示,“淮安求才爱才,为我们配套了优厚的人才政策、优质的人才环境,让我们一步步发展壮大。”

  今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面向经济主战场战略布局,立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以用为本,强化产才融合,着力在政策、平台和环境等方面推新招、亮实招、出硬招,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努力以产才融合高质量撬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为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政策有“精度” 厚植人才集聚“沃土”

  针对苏北引进产业高端人才难的问题,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不断搭建“柔性引才”新平台,设置“星期天工程师”、“候鸟专家”、“周末特聘教授”岗位,开展“北大博士后‘联姻’淮安区”、“缘聚周总理家乡——智汇坛”、“淮上创业——百佬汇”系列活动,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29名。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最大需求侧,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政策就聚焦什么人才。今年以来,淮安市以政策之“准”促人才之聚、助产业之兴,在摸清产业企业人才现状基础上,针对区位差异和资源不足,突出政策精准引领和关键补位,不断推动产业人才“从有到高”“从高到有”转变。

  淮安市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特大项目攻坚,出台“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明确资助标准,提高资助额度,突出全产业链人才点穴式扶持,重点引进引进产业建链强链补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人才和青年人才;着手制定“十四五”人才规划总文件,编制人才分类目录和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系统升级引进、培养、服务类政策机制,形成引领“十四五”人才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体系;破解编制制约瓶颈,建立市级人才“周转池”,打造“淮上英才计划”3.0版,围绕特色产业选拔一批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团队,以最优政策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平台展“延度” 助力渠道聚才“开花”

  “2011年,我牵头组建由常州大学与盱眙县人民政府共建的凹土研发中心。经过十年发展,盱眙县不仅建成了集7家研发中心为一体的凹凸棒石产业技术研究院,而且发展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热土。”2018年,常州大学姚超教授依托盱眙凹土科技产业园,成功创办纳欧新材料公司,实现了凹土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有力促进了凹土产业的高值化利用。

  强化“双招双引”。淮安着力打通招商项目和人才项目衔接壁垒,在人才引进、校地合作、科研成果来淮转化落地等方面达成多个合作意向;建立乡贤乡亲人才数据库,吸引乡贤回乡创新创业,鼓励乡亲乡贤推荐商业项目、人才项目来淮落地。今年以来签约产业人才项目38个,引资额达296.7亿元。

  强化靶向聚才。深刻把握人才发展规律,建立柔性引才、弹性用才机制,有针对性解决企业发展核心技术瓶颈难题。引导企业走出去“开疆拓土”,建立“人才飞地”,把引才触角延伸到人才培养“源头”,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今年以来引进院士团队3个、全职博士28名、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6个。

  强化平台引才。打破传统引才模式,培育引才新主体,依托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引才工作站”,“零距离”吸引优秀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设立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推介、项目引进和协调服务等工作,打造人才来淮创新创业枢纽平台。

  环境添“温度” 服务产业人才“生根”

  “原来我们只是以为来参赛,没想到被淮安给出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吸引,这个月初就把项目落在洪泽。”在2021中国•淮安科创峰会暨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上,荣获一等奖的项目团队代表杨桂玲,谈到淮安集成使用新“人才8条”“科创16条”两项政策“大礼包”时,不住点赞。

  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环境竞争。今年以来,淮安紧密结合市情实际,树立“错位竞争”理念,多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底牌,聚合“错位优势”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把文脉底蕴、优美生态、淳朴民风作为吸引人才的城市特质,淮安市设立“9•20淮安人才日”,拿出城市的最高礼遇和最大诚意向人才致敬;启动淮安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重点吸引20个人才团队带科研成果、带资金来淮创新创业;打造“淮上英才大讲堂”,邀请人才领域权威专家传经送宝、指点迷津,推进企业人才合作交流。根据引进人才的现实需求,淮安集中财力给予购房、就业、生活补贴等真金白银“礼包”。打造“533英才工程”升级版,加大专项培养服务力度,避免“招来女婿气走儿”。发挥“淮上英才卡”服务功能,为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帮办服务,探索建立涵盖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父母养老等“人才E家暖心服务”机制。

  淮安市鼓励10余所驻淮大中专院校拿出专项编制,联合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化校地企三方合作,订单式培养产业工人,提升毕业生“留淮率”,打造产业工人培育“蓄水池”;举办大学生集体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及青年人才集体婚礼,彰显淮安尊才爱才诚意,推动引才聚才蔚然成风。(融媒体记者 叶列 通讯员 吴蔚 刘发安 宋元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8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