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市政法系统法治保障案例和司法改革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发布了去年以来全市政法系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典型案例和司法改革举措成效。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李永才主持发布会。
围绕发展所需,在服务中心大局上倾心倾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3年,我市出台《关于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保障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政法系统全力推进法治化建设,全面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丰友芳介绍,市政法系统发挥市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联系协调机制作用,常态化开展“法企同行”“助企纾困”“宁商法治学堂”活动。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盟实体化运行,推广商业秘密在线保护公证。依法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设立南京国际商事法庭和全省首个企业破产公共服务中心,成立全省首家市级法学会企业合规研究会;设立全国首个珍稀植物司法保护基地、植物种质资源司法保护基地;制定出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南京地方标准。
市司法局专门开展《聚焦企业需求深化公共法律服务改革》项目,集中优势资源、拿出实际举措,构建涉企法律服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模式。“截至目前,这个项目已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文书12755份,提供法律意见3461次,合规审查4214个,矛盾纠纷调解9832次,法治体检1667次,精准解决企业162个法律难题。服务小微企业937次,涉及金额12366万元。服务数字经济406次,涉及金额6705万元。”市司法局副局长徐晓洁介绍。
聚焦群众所盼,在实现良法善治上出新出彩
2022年4月,市法院牵头联合市教育局开展“百名法官进百校”活动,瞄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法律需求,实现全时段、常态化普法与主题普法兼顾推进,提供法治宣传教育“菜单式服务”。
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史俊介绍,“百名法官进百校”活动已精选南京两级法院包括“一把手”院长在内的186名优秀法官、法官助理走进全市146所中小学,139人受聘为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法治教育,累计开展活动810场,线上及线下受众超过1000万人次。
法治惠民产品不断丰富,建成市、区两级分布式网办中心,无犯罪记录证明、临时身份证明等10个高频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远程公证系统在街(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部署应用,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覆盖提升;发布法治名城建设实践指标,推进基层法治联建示范点建设,开展法治薄弱村(社区)整治,夯实法治建设基层基础;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2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完成439项行政处罚事项裁量权基准制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各板块行政主要领导均出庭并发声……聚焦群众所盼,我市政法系统在实现良法善治上不断出新出彩。
着眼创新破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提质提效
搭建“一体联动”三级接报案机制,建设“一张清单”标准化接报案场所,开发应用“一网统办”线下报案专用平台,明确“一支队伍”专门值守负责,强化“一管到底”监督考核。这是我市公安机关聚焦接案即办,创新打造的“三级实体接报案机制”,有力纠治有警不接、有案不立等执法顽疾,持续推进受立案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经过两年的改革探索,全市各级接报案中心(室)运行成效显著。2023年以来,全市共登记群众上门报案线索2.1万余起,受立案件1.9万余起,全市刑事不立案复议复核数同比下降19%,受立案信访举报投诉数同比下降达30.6%。”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曹存福介绍。
建立繁简分流的轻罪惩处体系,优化办案质效;完善不起诉人员教育矫治方案,深化犯罪预防;打造点阵结合的轻罪治理平台,聚集治理合力;依托数字赋能加强轻罪人员管理,督促诚实守信……我市检察机关着力构建治罪与治理并重的轻罪治理体系,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探索措施,在减少社会对抗、预防犯罪等方面同样取得了积极成效。
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薛薇介绍,以完善不起诉人员教育矫治为例,针对情节轻微的犯罪嫌疑人,充分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作用,融入自愿参与社会服务机制。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将作为认罪认罚的参考因素。2023年以来,被不起诉人员已有900余人参与社会服务,1000余人接受行政处罚、处分,至今无一人再犯罪。
着眼创新破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提质提效,全市政法系统法治保障案例和司法改革成果还有不少。
据介绍,我市成立市法院速裁庭,深化案件繁简分流,80%以上的一审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简易程序快速审结。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定期召开综合治理执行难协作联动领导小组会议,完善“立审执破”一体化机制。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与法院建立专项会商与联席会议机制,与行政机关构建行刑反向衔接机制,推行监督线索同步审查、交叉评查、专项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