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上海松江新桥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桥头堡

  原标题:松江新桥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桥头堡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桥头堡,上海松江新桥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现代制造装备、生产性服务业、时尚消费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聚焦创新主体,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型经济,吸引和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做大科创“蛋糕”,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产城融合新高地。

  新桥镇党委书记黎轶表示,新桥镇将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重要平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要求,主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全面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立足科技现代化,加快产业高端化,全力打造“科创桥头堡”。将着力推进科技招商“一号工程”、科创孵化“头雁项目”、产业生态“雨林计划”、区块开发“蝶变跃升”、跨域城市“飞地合作”,引进、培育一大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以科技型企业为中坚的创新主体列阵成势,在区域发展中形成更强品牌效应和辐射效应,以奋斗姿态和积极作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乐纯生物 填补医疗器械领域关键技术空白

  今年,新桥镇生物医药产业再添新动能。前一段时间,新桥镇企业乐纯生物医药一次性耗材及设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新桥镇破土动工。该项目全面落实上海市“智造空间”工业上楼工作,是松江首个容积率达3.0的M1(一类工业)制造业用地项目,将努力打造国内生物制药一次性耗材及设备标杆性智能工厂。

  据介绍,该项目占地20亩,为地下1层,地上9层,总高度达49.5米。项目计划建设年产150万只制药级除菌过滤器产品线、年产90万套SUS耗材产品线等。上海乐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秦孙星表示,践行工业上楼政策,一方面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用地成本,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在同一个载体空间里实现管理决策、创新研发和生产销售的集聚发展,各环节更为顺畅,能更好实现“立体增长”。

  “项目将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技术、智能化的物流搬运系统和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秦孙星表示,将抢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契机,推动项目三年内投入运行,努力打造国内一次性耗材标杆性智能工厂,提供更加标准化、系统化的服务,助推松江生物医药产业再攀新高峰。

  乐纯生物作为生物制药配套服务领域细分赛道的领军企业,正助力松江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据悉,乐纯生物2011年成立于松江区新桥镇,是一家本土化生物制药上游SUS一次性生物工艺技术及解决方案提供者。自成立以来,乐纯生物始终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为依托,通过“一升一降”为客户全面赋能,即快速、及时地为客户提供产品,提升客户供应链的安全性,同时,帮助客户进一步降低研发及生产制造成本,助力客户的高质量发展。

  制药产业涉及复杂的跨学科、跨技术集成,相较于其他工业领域,推进自动化、信息化及数字化难度更大,但制药企业也迫切需要借助新技术提质、增效、降本,推动产业升级。据专业机构分析,疫情之前,国内生物制药耗材和设备领域,国外进口品牌占据绝对优势。一方面进口品牌在技术和市场方面有先发优势。另一方面,产业链上游的设备、耗材、原料占整个生物医药研发的成本比例不到十分之一,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却至关重要,所以尽管进口品牌价格方面有劣势,在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生物制药企业就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大规模的国产产品替代。

  疫情打破了这个“舒适圈”。2020年后,全球生物制药检测企业对上游设备原料及耗材的需求暴增,留给国内的耗材和设备供应会打折扣,供货周期也从原来的3—6个月延长到9—12个月,影响国内生物制药及检测企业的生产运营。

  乐纯生物的崛起,填补了本土一次性耗材领域关键技术和本土稳定制造的空白,打破了国内耗材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让国内生物制药企业有了选择中国制造的可能。目前,乐纯生物已成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了众多客户的高度认可。

  作为产业上游关键配套,乐纯生物总部基地将力争打造制药供应链行业中的标杆性智能工厂,尤其在制药级一次性耗材、设备领域,将以更加标准化、系统化的产业链,赋能生物制药行业。

  今年7月份出台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10家以上标杆性智能工厂、30家以上示范性智能工厂、30家具有引领性的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形成10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这对乐纯生物而言,无疑是重大政策利好。

  秦孙星表示,松江区和新桥镇给乐纯生物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无论是“店小二式”服务,还是人才政策支持等等,都是服务型政府对企业的助力。

  乐纯生物的高速发展,也是新桥乃至松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松江生物医药领域集聚众多跨国药企和国内龙头,引进培育复宏汉霖、同联制药、昊海生科等生物医药企业近3000家,覆盖药品、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医疗健康服务以及生物医药相关设备(零部件)、材料等领域,产业辨识度和影响力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得到了快速提升,以科技创新的“含新量”成功实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同时,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拥有完整供应链,能够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开发。

  开勒股份 坚持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如何留住“长大了”的专精特新企业?松江区新桥镇专精特新企业开勒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勒股份”),多年来通过深耕传统工业风扇产品,成为该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如今,企业准备借助原有的市场和技术基础,进军新能源这一新兴赛道,走出第二发展曲线,松江区新桥镇该如何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获悉企业的需求后,新桥镇选择将宝贵的土地资源按照税收等贡献供给企业。在新桥镇卖新公路上,迎面便是亭亭如盖的景观树,依偎在河畔,另一侧是人行步道,绿树掩映。这里是开勒股份用以研发办公的新厂房,与亮丽的园区外貌相得益彰。整个企业的生产区、生活区、休闲区及各功能配套区分布得当,清新精致,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下工业园区的魅力风貌。

  “开勒是2010年在松江新桥镇注册成立的,十多年间,开勒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自主研发工业风扇产品,并将其发展成一个新兴行业,持续带动行业的发展和兴盛。”开勒能科总经理张远说。

  何为工业风扇?应用于工业厂房、物流仓储、展览馆、体育馆、商超等高大空间,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产生超大面积的自然微风,起到通风和降温双重功能。传统的风扇覆盖范围小、能耗高,在高大空间内使用并不方便,容易带来安全问题,还会影响整体的美观度。

  据介绍,开勒股份的产品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物流仓储等众多行业积累了近万家的客户群体,其中不乏松下、亚马逊、大众等世界500强企业,节能舒适的工业风扇赢得客户的广泛赞誉。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龙润汽车,为解决厂房的通风降温问题,经过综合考虑,选择了开勒的工业大风扇。1.5kW的功率对超过1000平方米的厂房形成有效的空气循环,帮助企业实现通风降温目的的同时,又减少了企业的用能成本。

  “市场竞争力源于其对产品创新的重视。”张远表示,通过跟踪研究国内外先进技术,企业自主研发了永磁同步电机、新型扇叶等多项核心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拥有8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及2项外观设计专利。

  “进军新能源储能领域,是结合主客观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张远表示,开勒股份在HVLS风扇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系统集成经验和优质且庞大的下游工商业客户资源,铸就了供应链及下游渠道壁垒,具有先发优势。同时,公司在工商业储能柜等产品实现的核心自研技术也筑牢了发展的“护城河”。

  目前,工商业储能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紧张,尤其是夏季用电高峰,工商业储能成企业备电首选。储能用于削峰填谷,用户可以在电价较低的时段利用储能系统存储电能,在电价高的时段使用存储好的电能,避免大量使用高价的电网电能,这样可以降低用户的电力使用成本,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张远表示,虽然目前新能源业务处于初创阶段,但随着未来积极布局,将为公司新增利润增长点。去年工业风扇业务收入仍占总营收的85.24%,但分布式光伏业务已首次创收426万元。目前开勒股份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新厂房预计明年建成,届时将为新能源板块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裕的发展空间。

  白墙黛瓦配色的新厂房,与企业发展相得益彰。由于储能赛道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需要招聘大量研发型人才。新厂房集总部办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功能于一体,打造绿色、科技、智慧、人文相结合的科创园区,让人才近悦远来,目前已被评为G60科创走廊示范点。

  “这正是新桥镇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新桥镇镇长吴超峰表示,通过镇领导班子深入企业开展“走千访百”“人才结对联系”等工作,吸引和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形成热带雨林般的产业生态,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产城融合新高地。

  据悉,早在2018年,新桥镇就启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通过平台搭建和金融政策扶持,为企业蝶变发展保驾护航,其中首批“毕业”企业代表已成功在14款高端射频前端芯片上突破了部分国家对我国在射频芯片技术上的限制,开发出了20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今年8月以来,新桥镇坚持将主题教育成效落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推进政策措施进一步集聚、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强,在加快审批速度、帮办代办、落实政策效益等方面为企业纾困解难。

  当前,新桥镇“专精特新”企业阵营不断壮大,已取得了“二四六八”佳绩,即上海市院士工作站3家,“上海品牌”认证企业4家,约占全区二分之一;上市企业9家,约占全区四分之一;市级技术中心13家,占全区六分之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型)23家,各约占全区八分之一。

  林清轩 护肤品牌国潮样本

  近日,上海松江时尚消费品牌企业林清轩被同时评为“上海时尚100+”及“上海品牌100+”,凭借着在护肤油类赛道深耕20年的实力出圈。

  20年来,林清轩从山茶花育苗、种植到山茶花护肤品研发、生产、线上线下两栖经营,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致力于成长为中国本土高端护肤第一梯队品牌,为国货护肤品牌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

  硬核的研发创新能力

  在位于松江区新桥镇的林清轩研发中心,植物综合利用研究室、超临界萃取实验室、仪器分析研究室、功效评价实验室、化妆品配方研究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高精密仪器,这也是林清轩近年来迅速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

  20年前,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首创红山茶花系列护肤品,其初心是“打造一个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品牌,为人们提供天然、安全、有效的护肤品”,从一块手工皂做起。

  当时,中国中高端护肤品市场几乎被国际品牌垄断,国货品牌想要突围异常艰难。作为一个年轻的创业者,孙来春执着地向市场和时代发问:为什么中国不能拥有自己的高端护肤品牌?

  怀抱着为国人带来“天然、安全、有效”的产品研发初心,孙来春下决心打破中高端护肤品市场的国外垄断。

  不断新生的过程,亦是品牌痛苦雕琢的过程,孙来春说:“与其从外面被动打破,我选择让鸡蛋从里面主动破开。”2014年,林清轩汇集国内外30余名植物学、生物学、皮肤医学及应用化学等相关专业硕博科研人员,历经700余天的不懈探索,从红山茶花叶、籽、花中提取出活性修护成分,其首款产品林清轩山茶花修护精华油随即问世,一经上市便得到市场认可,成为“以油养肤”领域的先行者。

  从1.0到4.0一步步革新迭代,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林清轩山茶花修护精华油也成为国内品牌中为数不多的连续三次获得欧盟天然化妆品认证的护肤单品。孙来春表示,林清轩每年在研发上要投入数千万元,山茶花精华油平均每2.5年更新一次。截至目前,林清轩累计获得81项专利,其中40项为发明专利。

  全产业链布局把控品质

  研究室门口张贴着山茶花产地地图。孙来春说,经过对上万种山茶花的筛选,林清轩选择了东经113°—120°、北纬25°—31°且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国高山红山茶为原料。“林清轩共拥有约2万多亩这样的合作种植基地,从源头把控原料品质。”孙来春说,纯天然的山茶花等植物原料是林清轩发展的关键。

  自林清轩品牌诞生以来,孙来春带领团队一直在全国寻找各种本土原料,包括野生芦荟、绿茶、小清菊等植物,但它们都功效平淡。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来春去客家人家里探访时,发现一名75岁的老人皮肤像年轻女子一样光滑细腻,打听后才知道客家人从小就会用茶籽油抹脸。

  孙来春随后查找资料发现,山茶花籽油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植物油之一,产量极低,素有“千年茶树二两油”的说法,被誉为“油中黄金”。中国自古就有使用山茶花籽油的历史,《本草纲目》《岭南草药志》对其功效均有记载。在古代,提炼山茶花油要历经炒籽、筛籽、磨粉等九道工艺,十分复杂,因此山茶花油产量供应稀少。

  “这个发现让我感到惊喜,从那一刻起我便决定要做山茶花护肤产品。”孙来春回忆说。随后,孙来春将原材料的目标锁定在90%生长在中国的红山茶花,开始对红山茶花的护肤功效进行研究,聚焦研发红山茶花系列护肤品。

  得益于对天然植物原料精益求精,林清轩也渐渐成为一家集原料种植、提取,到产品研发、生产、终端直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化妆品企业,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孙来春表示,只有抓住产业链的源头,才能真正把控产品品质。

  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在林清轩的数字化新型门店里,现有的门店进行改装,去掉高货架,用玻璃幕墙代替,在店面的一角开辟直播区,销售人员通过直播的形式,现场化妆,向线上顾客展示产品信息,形成线上线下资源的互通。

  截至2022年,林清轩在全国一线、新一线城市的知名商圈和购物中心开设了近400家门店,打造美妆产业数字化智慧门店并积极开展线上全渠道销售。

  孙来春说,做品牌像“赶潮”,但他更愿意找个港湾“造船”。明年,林清轩在新桥投资建设的新工厂竣工。新工厂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行业领先的碳中和工厂和科研中心。“我们将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打造集数字化、碳中和、高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美妆科研制造基地,全面夯实全产业链实力,进一步打响上海制造在全球的知名度。”孙来春说,新工厂将进一步放大基础研究、功效研究,以及植物提取、皮肤检测等功能。

  松江区副区长陈容表示,松江区将在空间布局、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化妆品产业全力支持,助力产业从“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为区内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支撑,打造时尚消费产业集群。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4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