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周旭亮
10年前,因诸多原因而日薄西山的影院产业,如今又成为各路资本疯狂追逐的“宠儿”,这不禁让人生出疑问:究竟是何魔力,令嗅觉灵敏的资本“杀了个回马枪”?
如果暂且不论淮安影院市场这一复苏繁荣势头,或者借助这一势头而为所谓繁荣“杀得头破血流”的价格战,似乎在表象背后还有一种力量更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它所呈现的不单是商业模式的优劣,还有一种文化消费认知与认同的引领能力,而它对于一个产业,乃至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及底蕴培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轮回,影院“王者归来”
“现在来看电影的人,有学生、年轻的上班族,也有条件不错的中年人和退休的老人。”日前,在《1942》放映结束的采访中,卢米埃新亚影城工作人员夏女士这样描述现在的观影群体。
其实,回溯到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每个市、县甚至乡镇都建有电影院,那时电影数量少、拷贝也少,一部新电影从省会放完到地级市放,再到县乡放,基本场场爆满。为什么?因为当时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少之又少。后来,随着卡拉OK、有线电视和酒吧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出现,加上没有好的影片资源,电影院开始萧条没落。而后在盗版碟和网络盗版下载的泛滥之下,不少影院支撑不住倒了下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如今,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影院便是选择之一。“虽然现在网络发达,但是影院给观众带来的视听盛宴和人性化关怀,是网络所不能给予的。”万达影城市场部高经理如此感慨。
新型消费,拼的还有“软件”
人们都知道,电影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可这种新型消费在人们心目中的架构其实既不充实也不完整。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的声音:“反正价格都差不多,还不如选个条件好的影院。”不难发现,这一声音在观影群体中不绝于耳,而其所反映的是选择过程中的比较和筛选,如电影院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而它们实质构成了文化这一新型消费的主要内容。
市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管理处处长杨寿华告诉记者,其实在市区,说到影院,人们往往就会不由自主地和万达影城联系在一起,而同时万达影城也恰恰成为了淮安影院的代表。正如外地人来淮说的一句话:“淮安也有万达影城啊!”不难发现,其背后折射的是影院给城市赋予的内容。
“特别是今夏最新一部《蜘蛛侠》上映的时候,放映设备带来的强烈视觉感受和人性化的服务让观众对这个新型的观影地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万达影城市场部高经理回忆说,在周围的商圈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便能够慢慢稳固自己的观众群。其实,同样的道理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何尝不是,而暑假档期日均到达4000多人次的观影需求便是最直接的说明。
文化之矿,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诸多符号背后,是淮安悠远的文化底蕴。对于这样一个古老而新兴的城市来说,电影无疑是其文化发展、寻求城市认同、培养城市感情的重要利器。尤其在淮安接受并参与现代商业运作的进程中,文化消费动力、能力、潜力可以通过影院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而借一臂之力。
有一组数字:2011年,我市报刊营业收入超亿元,演出票房收入超过520万元。相比之下,占据市场份额50%的淮安万达影城全年收入达2583.78万元,况且它的“淮安身份”才有1-2年的时间。
而这样的数字能说明什么呢?据业内统计,中国一般城镇平均约8万人拥有一块荧幕,北上广深平均为6万人拥有一块荧幕,而淮安尚未达到这一数字,何况分布还不均衡。而这恰恰为影院发展,特别是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即直接反映在数字上将远不止万达影城的2583.78万元。
“试想?在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淮安文化消费资源的开发牵涉的领域和行业是多么广泛,而影院市场只是冰山一角。”杨寿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