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放在《风情万种的80年代读书热潮》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89年,近十年时间里,中国都处于全民饥渴的阅读状态之中。当时,新华书店里几乎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新书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上架……”然而,20年过去了,当年如火如荼的读书热潮早已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组组让人咂舌的数字: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常听人抱怨说,生活压力大,没有心思和时间读书,那么,除此之外,国人读书能力下降还有哪些原因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峰分析说:
首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让读书的功利目的严重。学校的课本和教材,被看做是升学考试的敲门砖,“填鸭式教育”毁坏了学生读书的“胃”。工作的科研出书,也往往伴随着出成果评职称的目的。其次,即时的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这种阅读方式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再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心变得浮躁。生活压力大,让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再去思考书中的要义,也很难有兴致去探索哲学的命题。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阅读当成是获取信息的途径。
温总理做客新华网时曾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那么,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该怎样多读书,读好书呢?刘宝峰表示:
首先,要弱化功利目的,通过读书丰富人生。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很容易满足,而一个人的精神空间永远也填不满,如果大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不断地去读书,从书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说:自己最大的兴趣就是通过读书来发现这个世界,来发现生活、发现自己。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书中所蕴涵的人类思想精华,足以使人受用终身。人可以因为物质缺乏而贫穷,但是读书可以造就人精神的高贵。其次,要知行合一,笃信躬行。“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把知识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印证知识,根据实践需要去积极地获取知识,水乳交融而达到化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再次,要涵养沉潜,消化吸收。面对“浅阅读”的趋势,要记得经常给自己一个静下来的时间,梳理所学,涵养沉潜,消化吸收,让它们真正成为自己生命有机的部分,变成自身的财富。(盛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