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边,他们如亲人般守护在病人床前,为生命的最后时光留下一丝温情;同时,也为道德和良知埋下拷问的底线……
记者 周旭亮
对于季节来说,春与秋可谓分明,而对于人生和生活来说,未尝不是如此。
护工,一支特殊的群体,就像春与秋的变化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复制着那份温情和苦楚。说他们温情,是因为没有人对护工的工作不“心灵触动”;而说起他们的苦楚,是因为也没有人不对护工的存在“若有所思”……
故事
以“朋友”身份照顾“父亲”
老张,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工,住院大楼神经内科的走廊是他的工作场所。来住院部工作好几年了,大家都这么称呼他,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连新来的病人也在一次次的重复中熟悉了他的称呼。
作为护工,老张不为人所认同,因为他的年龄和正在护理的病人比较,往往被当作“父子”。除了这,还有就是在护理中,老张自然而然哼出的“小调”,也让周围的人在不经意间觉得温情脉脉,在脑海中与“孝子”挂钩。可在攀谈与聊天中,大家这才发现,这位“孝子”只不过是以“朋友”的身份在帮助“朋友”照顾所谓的“父亲”。
对此,周围的人表示惊讶,可看的出来,老张有点“含蓄”,因为“朋友”身份说白了,是自己的一块遮羞布。不过当别人夸赞他不容易时,老张的脸上还是不时流露出来一丝发自内心的满足。
和老张一样,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像他这样替“朋友”当“儿女”的还有很多。徐大姐是介绍老张来医院“就业”的老护工。她告诉记者,大家都是自觉自愿来这干活。
考虑到很多病人家属往往工作繁忙无暇整天照顾或者不愿意照顾亲属,故而临床对护工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此,老张和徐大姐都用“忙不过来”来形容。
而对于护理的内容无非是属于生活护理的层面,根本谈不上心理护理与沟通、康复指导等。“要算的话,我有时候给病人哼哼小调,就算是康复治疗了。”老张打趣地说。
尊严
始终放不下但没办法的事情
老张之前是退伍军人,但因手续的问题,自己沦为无业人士。至今回想起那会的事,他还十分惋惜。对于从事护工来的这段生活,老张感叹“没人格”。
“有时候给人家洗尿布,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尤其很多人看着这么个大男人这样干活,自己心理面实在不好受。”在住院病人拥挤的走廊,老张告诉记者,他每天晚上就支起一护床,睡在护理病人的旁边,夜里也不知道要醒来多少次。
因为年纪大了,老张说精力不如以前了,但是经济上的拮据让自己眼下还是难以割舍这份“工作”。“有时候,病人家属也给自己送来饭菜,但是自己从来不敢动人家的碗筷。”老张说,干护工这行的,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其实,对于大多数护工来说,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维护自身的权益。尤其在很多情况下,与病人家属之间达成的协议都是口头协议,等到拿钱时已经找不到雇主。而对于大多处在家政公司名下的护工来说,被以管理费为名义抽取所得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也是造成护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重要原因。采访中,一些家政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成本的限制让很多护工难以得到规范高效的培训就匆匆上岗,而在这期间难免出现与护理对象因护理不到位而“推诿扯皮”赖账的事情。
市场
专业的护理公司严重“匮乏”
目前,医院的护理工作仅限于打针、输液等医学范畴,而不负责病人的具体生活护理。病人对这部分服务的需求,让精明的商人嗅出了商机,护理公司应运而生,护工也就成了医院里一个特殊的群体。
但是,供需的严重不对称导致护工市场鱼龙混杂,成了散兵游勇的天下。据记者了解,当下淮安,“散户”仍占护工多数。总的来说,护工是由进城务工的50到55岁的中老年妇女构成,其间绝大多数人没经过任何培训。在淮水安澜网站,很多市民通过发帖的方式寻找护工,应聘的很多就是通过一个电话。
另外,记者了解到,护工大多来自于家政公司,而“像样的”护理公司基本没有。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当护工的张发告诉记者,自己要么是熟人介绍,要么是病人家属向其他人推荐,自己也不想参加什么“组织”,被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