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淮安区的后街小巷,看到不少岁月沧桑留存下来成片的古民居,其中不乏名人故居和商贾豪宅。这些民居建筑中都广泛采用了砖、木、石三雕技艺,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章来福 文/图
淮安区河西乌沙村的百年老屋戴宅,其东望楼底层的过门挡板,选用少见的汉白玉材质,门楣镌刻有“万字纹”、“菱形纹”等精美图案
淮安区大鱼市口东街,老民居廊柱上浅雕撑牙
勺湖碑园大门上端砖雕的门罩
老宅院中腰门汉白玉材质的石雕箱形门枕
老民居院落中的石雕廊棚柱础
关天培祠堂大门上端,两侧垛方的砖雕“虎门销烟”
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结晶,雕饰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砖、石三雕等建筑饰物,主要表现在阶基、柱梁、斗拱、屋顶、门窗等建筑物上,雕饰的题材内容丰富,有人物形象,花鸟虫鱼,历史故事等等。
淮安区古民居多为明代晚期、清中期的建筑物,为何这么说呢?明清时期,朝廷在淮安区设立的漕运总督部院,作为淮安区最高的权力统治机构,专理漕运事宜。同时又在此设立淮安府署,管辖范围占大半个苏北及安徽省的部分。淮安区既是朝廷的漕运中心,又与扬州一样,同为盐运中心和江淮纲盐屯集地。因而,大批的朝廷官宦和来淮经营食盐及其它生意的晋商、徽商等各省的商人都纷至沓来,在淮安区的城内、河下、板闸等处,大兴土木,建筑官邸、豪宅,随之而来各地的客商在淮设立会馆、公所,同时也带来了各自家乡丰富多彩的建筑风貌和审美观点等等,在所建的房屋装饰之上都呈现出来。如晚清谴责小说家、《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故居,原为明代漕运总督朱大典的宅第,系刘鹗父亲刘成忠,于同治九年(1870)年从廖姓人手上买下的,次年安置全家居住于此。其中故居的主建筑,画杉大厅至今保存完好。
盐商以其富甲天下的钱财,不惜挥金如土,其目的就是为了炫耀富有,建筑豪门巨室。如位于城内龙窝巷内的扬州盐商王蔚华宅,建于清代中期,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硬山顶的青砖小瓦厅房、穿堂、堂屋及附有回马廊的楼房一幢。现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民居中的装饰上都能看到砖雕、木雕、石雕的传统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古民居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看来保护古民居就是保护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就是保留淮安区的传统与特色。
古代官宦和商人为何在房屋上舍得耗费白花花的银子呢?由于受封建社会等级制的约束,建筑房屋的体量都有严格的尺寸规定。这么说吧,即使你拥有的钱财再多,所建的房屋高度,必须比京城皇宫的高度矮小。而且建筑材料的色彩选定都有一定的讲究,如屋顶不准用黄色的琉璃筒瓦,地面不准选用红色的砖铺地。所以这些豪商巨富,也只能在房屋的装饰上讲究不尽了。
因而淮安的古民居建筑木、砖、石三雕点缀其间,工匠精湛的技艺在建筑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人要问,淮安境内既无高山,又无森林资源,当时建筑民居需要大量的可供雕刻的石材、木材又从何而来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如康熙年间,大盐商程本殿曾利用运盐去南方,回程的空船带回长条红麻石,铺设了河下的湖嘴大街、花巷等九条街巷,这石板街至今仍然保留。而像城内、河下、盐河北、板闸等处经济富裕的人家,建房时,都请船家从南方带回石材、木材等材料,这在当时也并非难事,更何况豪商巨富的人家呢。如河下盐商程巨函的豪宅——懋敷堂,选用柏木作房梁,还建有楠木大厅。后其孙程政扬,因官事牵连,籍没,房屋充官。嘉庆年间,改作淮北批验盐引公署。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淮安府衙大堂时,程氏族人请求撤料助工,程宅厅堂木料被用作重新修建府衙大堂的部分房料。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主要是在房屋梁柱的节点上,用雕刻的技艺在上面加以装饰性雕刻。如镂空雕刻的撑牙,作用是代替斗拱,接纳房梁到房屋柱腿之间的受力支撑点。以及院子、堂屋大门上端的门栊,上面的浅雕。还有就是花纹多样的格扇门窗和楼梯栏杆的房屋木雕等等。站在这精美无双的各种木雕旁细细观看,线雕、深浅浮雕、镂空雕、双面雕等,不难看出这些木雕都灵活运用了木雕中的各种刀法。这些木雕有的还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如清末大盐商、候补道周鹤九的故宅——楠木厅。坐落淮安区实验小学内,因建设教学楼,房屋的楠木结构整体拆迁后,现移建于淮安府衙东路大四合院建筑——藤花厅(根据《淮安府志》记载所复建,系明清时期为接待官员的餐饮场所),现仍看出木材的色泽和自然纹理。木料粗大,木质细密光滑,木雕精美,殊为难得。
淮安区古民居的砖雕,是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镂空的画面,从近景到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最多约有9个层面,令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
特制的青灰砖与徽州砖雕制作过程一直是受到人们关注的:制作砖雕的原料是水磨青砖,它与砌筑墙体普通粘土砖有所不同,系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据考:经过精选无砂碛的泥土,注入泥池,和清水搅拌成泥稀浆糊状,稍后待泥渣子沉淀,上面泥浆糊放入到另一个较小点泥池过滤。再经过沉淀后,排掉上面的清水,等一两天,使其略干一点即用牛把它踩成“千斤泥”,反反复复直到踩成泥筋,如同揉面粉为面筋,把泥巴揉熟了,才可以做成砖坯,待砖坯晾干后,方可入窑烧制。这种砖出窑后,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特色。
砖雕与石雕
淮安古民居砖雕分平雕、浮雕、立体等雕刻手法,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园林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明代砖雕的风格过于粗犷、古拙而朴素;明末清初,由于富商们对豪华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砖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
据市级非遗项目,淮安郭氏砖雕第九代传承人郭宝平先生介绍:淮安的砖雕,从明清既有北方砖雕的“官方版本”,又有江南砖雕的“民间版本”。淮安的古民居中可以看到南北砖雕的微缩影子。
因而淮安古民居的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山水、花草、虫鱼、鸟兽等图案,极富装饰效果。其内容广泛,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如今,淮安的古民居中砖雕保存完好的,当数广西按察秦焕宅的门楼砖雕了,堪称淮安砖雕中的精品。现移建于勺湖园内的“勺湖草堂”和“勺湖碑园”大门上端的门罩。
石雕:选用的石材多以汉白玉为翘楚,以红麻石、青石为次。主要运用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淮安民居中的石雕多为大门口抱鼓石、箱形门当,以及可移动的廊棚柱础等等。
淮安区名人祠堂大门口的门当,如汉韩侯祠、关天培祠等,都是圆形抱鼓石形状的门当。为何武将祠堂的门当都是圆形的?它是古代将军从战场凯旋,家人为迎接将军把战鼓放置门前敲打,用以炫耀将军的战功,后来渐渐演变成用于固定门楼的石构件了。选用的石材多为红麻石,略次为青石。而文官府邸大门的门当,相对就比较含蓄和斯文一点了,长方形的箱形门当,让人遐想是读书人的书箱。不知读者留心是否注意到,淮安河下古镇内的吴承恩故居和吴鞠通中医馆的门当,均为长方形的汉白玉质地箱形门当。上面雕刻有麒麟、松鹤、祥云、如意等图案。
淮安区河西乌沙村的百年老屋戴宅,其东望楼底层的过门挡板,是选用的汉白玉材质,门楣镌刻有“万字纹”、“菱形纹”和“古钱币”以及“天官赐福”等精美图案。戴宅用汉白玉材料做过门挡板,在民居中极为少见。
从淮安区留存下来的古民居中看到,以各种雕饰和门窗为肌肤,以大门和堂屋为脸面,以原住民的生活为魂魄,以城市文化为性格。保存较好的淮安古城东南隅片区,几条古老街巷中成片的居住区,则构成了城市的文化原生态。从尚存的官府衙门、众多名人故居和历史街区,构成了淮安古城区复杂的历史关系。从而使这些留存的文物,为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和建筑技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