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对于暑假的到来,最开心的也许不再是孩子了,而是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早在暑假还没开始时,各类培训班就已经“磨刀霍霍向猪羊”了。
■记者 杨丹丹
实习记者 金友壮 徐翎斐/文
记者 王昊 谭鑫/图
壮观 铺天盖地 多如牛毛
从少年宫开始,到清江影都,大半条人民路都是培训班的天下。隔几米就有一个派单员精力充沛地发放宣传单。在以培训班众多著称的银河商务大厦、清江影都附近,各家培训班更是呈围攻之势,光派单还不够,规模较小的培训班的墙衣广告铺天盖地,大一些的培训班则恨不得将宣传展板摆到路中央。一有家长模样的市民稍作停留,便会有七八家培训班的派单员“抢客”。这一路走下来,别的不说,单是宣传单页,您一定收获颇丰。看看宣传单页上的内容,培训班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招生简章都标示得清清楚楚。而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喜报、优惠活动、无效退款等信息则被放在了宣传单页的醒目位置。
“附近的培训班估计能有几十家,主要这边的小学比较多,像人民小学、石塔湖小学,还有东边的实小。”人民路上一家培训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人民路,像东大院附近、师专路附近、新淮中附近,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培训班的身影。市区北门桥上,还冒出了许多大学生模样的家教,顶着炎炎烈日,面前树一块牌子,静待家长前来“洽谈”。“客户”一到,便蜂拥而上,毫无半点谦让。
除了市面上的培训班,还有些老师会在家中开设辅导班。暑假过后即将升高二的小严就是利用暑假期间在老师家补英语和数学。“老师每天要上几轮呢,一轮两小时,每轮都要有差不多二十人。”
失望 乱花迷人眼 招生不理想
通过调查了解,记者发现这些培训班,多以文化课为主,覆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多个阶段。除此以外,也不乏一些“艺术班”,像书法、琴艺、舞蹈、棋类、游泳还有跆拳道等等。
大一些的培训机构,类似佳一教育、晨曦教育等,有楼上楼下十几间教室,教学设备、教师配备相对专业、正规,而小一些的培训班则要么在家中办学,要么就租一间门面房,找一块临时黑板、几套小桌椅就办学了。
培训班多以低年级的辅导为主,兴趣班亦是如此。而高年级的辅导则被一些相对专业的辅导机构和老师家庭辅导所占据。“一方面小一点的孩子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家长希望通过培训班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一些小规模的培训机构师资能力有限,也不太敢接高年级的单子。至于兴趣班,都是从小孩抓起的,让高年级的再来学兴趣,既不现实又没有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对于高年级的辅导,由于老师对考试要点把握较好,对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比较了解,所以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老师家补课。
此外,暑假培训班顺应家长的需求,都打出了小班教学的牌子,一个班12—18人左右,课程一般以一个月、一个半月为周期,收费标准500—1000元一门,也可以几门同时报。在老师家辅导的,收费标准大约为2000元一人一个假期或每节课100元左右的标准收费,。
那么,这些多如牛毛的培训班,招生情况如何?记者了解到,无论规模大小,今年培训班的招生情况都不甚理想。“今年一共就招了十个人,比去年少,主要是附近又新开了几家。”连续几个暑假都开培训班的研一学生高斌斌说。“今年培训班格外多,每家学生人数都变少了,晨曦今年的招生人数就不如去年,往后估计会越来越难。”晨曦教育的翟校长也颇感“压力山大”。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孩子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前,都会了解一下该培训机构的师资条件、办学成果、办学资质以及以往学员家长的评价。“其实我们也就是听别的家长说得多,至于师资、成果什么的还不都是培训班自说自话啊!”给儿子找培训班的王女士说。
怀念 那些没有培训班的日子
“真是搞不懂现在的家长,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上培训班,我们当年没上培训班,现在不也过得好好的吗?”家住荷花池小区的李先生每次经过培训班众多的人民路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小时候暑假里天一亮,一个大院子里的孩子就一起出去玩,游泳、爬树、斗鸡、玩弹珠、掼画片、斗蛐蛐,只要晚上按时回家睡觉就行。好几回考试前一天我都在摸鱼呢!想想现在孩子的童年,真没意思!”说着,李先生叹了口气。
“小时候只上过书法兴趣班,没有上过补习班。一到暑假,妈妈就把我送到外婆家,和阿姨、舅舅家的孩子一起做作业,作业做好再出去玩,没有什么培训班的概念。对了,我们时常会去泡新华书店阅读很多课外书。”现在就读于南京医科大学的张同学说。
家住清江华府的徐先生说:“我家孩子上学那会还没有什么培训班,我和她妈妈工作忙,暑假就给她买些冷饮,让她自己在家玩。那时候流行在电视上点播动画片,这孩子一个暑假点播了几百块钱的动画片。”徐先生笑着说,“一个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要上十几年的时间,光靠补习肯定是不行的,好成绩还要靠平时。”
“孩子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差,没有钱也没有意识让她上辅导班,还好,孩子比较自觉,自己在家做暑假作业,做完了再预习下一学期的课程,没让我们操什么心。”家住富春花园的季女士回忆女儿当年的暑假时说。
中国特色 无奈之举
辅导班的盛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应试教育急于见成效的弊端。有西方教育专家将中国家长称为“直升机父母”——将孩子当成赌注,以爱的名义做掩护,去逼迫他们完成自己未竟的人生目标,而毫不顾及其兴趣爱好。而对于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长来说,现实的升学压力过大,让孩子们参加无穷无尽的暑期培训,也成了无奈之举。
毕竟,高考是这个社会赋予孩子们唯一公平改变命运的可能,即使付出的是童趣童真和青春的年华。孩子想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参加补习班就不可避免。为了抓住时机,尽快看见成效,父母心甘情愿牺牲孩子的暑假。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培训班的负担压垮了孩子,而微小的0.5分则压垮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