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晚报于13日、15日分别报道了《早教中心里婴幼儿忙“上学”》、《有人推崇有人质疑》的新闻,揭示了淮安市早教市场的繁华与乱象,以及淮安家长对于“早教”的不同声音。记者昨日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暑期的到来,不断有家长蜂拥而至市区各个早教中心,咨询孩子的入学事宜。在调查中记者获悉,自2008年开始,各个早教中心在淮安市迅速“扎根”,似乎大家都看好了这块“美味蛋糕”,准备“分一杯羹”,但是这样的“美味”真的是容易吃下的吗?
“灰色”身份困扰早教中心
“早教”行业是不是一块容易进驻的“阵地”呢?记者昨天采访了淮安市内多家早教中心,一家地处水渡口广场附近的早教中心的经营者透露,自己当初兴办早教中心的时候,从筹备选址到注册登记,都可以用“步履维艰”四个字来形容。“当初我做这行生意,真心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因为我自己也是孩子的父亲,懂得教育宝宝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干得是个有‘前途’的事业——可以在实现自我创业的基础上,帮助到有需要的家长。”这位经营者这样“真情告白”,但是他称自己的热情很快被现实“浇熄”,这位经营者在对自己机构进行注册的时候,整整跑了三个月都没有搞定。“就像你们7月13日的那篇文章报道的那样,居然没有主管我们的部门,因为0到3岁不属于幼儿教育的范围,教育局不管,但工商部门又不管教育方面的细节。”最后他在咨询了相关专家后,只能去打一个“擦边球”——以“教育咨询”的名义对自己的机构进行了注册。
另一家淮安市著名的早教中心的创办人也坦言,早教机构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监管,而工商、税务等部门只是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因此,大概有40%甚至以上的淮安早教中心“身份不明”,“很多都在无证或者证照不全的‘灰色’状态下运营着。”
据业内人士介绍,淮安市早教机构的资质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幼教集团向前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有一定的幼师与教育专业基础;第二种是各种培训学校向早教领域延伸业务,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早教的,但在培训场地、师资与管理上也具备一定的教育基本条件;第三种是以咨询公司名义从事早教业务的民营单位。
这位业内人士透露,第一种、第二种资质类型的主体机构需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而第三种资质类型的早教机构只需要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即可。“淮安很多早教机构属第三种资质类型,它们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中以儿童心理、发展咨询为名,打‘擦边球’进行登记、注册,实际上在从事早教业务。”而第三种资质的早教机构,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群体。“很多年轻家长送婴幼儿报名或进行亲子培训之前,没有仔细查看早教机构的营业执照与合同,从而导致了不少纠纷。”
早教中心自身问题也不少
李先生已创办早教中心有3年之久,早教中心在给李先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小孩子在二三岁左右的时候,一般都是很活泼好动的,身上难免因为各种磕磕碰碰而出现小伤痕。可是,家长对此通常都是很紧张的。和他们好好解释,他们通常都不买账,有的甚至闹到学校来。前一阵子,一位宝宝的家长就因为孩子身上有点小碰伤,而到宝宝们上课的地方又吵又闹,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将他们安抚好。”李先生对记者直言不讳地说。
周欣(化名)是南京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他向记者反映,每年暑假的时候他都会去市里一些较大规模的早教中心实习,在增强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赚一点钱。“每次遇见检查的时候,我都会被当成正式的员工上报。有的早教中心甚至会一直挂着我的名字好久好久,其实那时候我早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周欣反映的这一点,似乎也从侧面体现了淮安市早教中心招老师难的问题。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李先生解释说,这样的情况大多出现在民营资本的早教中心里,“一旦民营早教中心的老师考取了公办幼儿园或早教机构,他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辞掉原来工作,冲着公办单位的‘稳定性’大踏步地奔去。”
记者在调查还中发现,早教机构的收费标准不一,并没有经过物价部门统一审核;早教机构中的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教师资格证却上岗的现象比较严重。 晚报记者 马超 潘晓晔 实习生 安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