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间,陶子波学成归来后,购置了全套德国照相器材,在河下王斗神巷陶家老宅,开设了“天真照相馆”,营业后便门庭若市。
旧时,定婚的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
由媒人陪同去照相馆拍照片,男青年先去拍,而女青年则在照相馆附近逗留,待男青年拍好后,女青年再去拍。照相师傅随后作些技术处理,就能将分身照片合在一起了。
■章来福 文/图
开业于上世纪40年代的“花月痕”照相馆旧址——龙窝巷南首
民国年间天真照相馆使用过的摄影器材
1945年—1946年,徐海东大将在河下养病期间,天真照相馆
为其拍摄的全家照
李氏摄影世家李慕陶先生80寿辰编著的 《李氏摄影世家》
摄影作品选集
清光绪年间,淮安(今淮安区,下同)城内就有广东人开业照相,并授业教徒,这在当时也是开了先河的。由此,淮安人便享受到了摄影艺术带来的生活乐趣。
上世纪三十年代,淮安城内便出现了摄影爱好者。他们都是出洋留过学的富家子弟,然而这只是业余爱好,并不营业照相。但摄影爱好者手中拥有的照相机,要比照相馆用于营业的照相机不知先进了多少倍。据传说,有位摄影爱好者系晚清船政大臣裴荫森的后裔,当时手中拥有的一个外国产、价格非常昂贵的“转镜照相机”,非一般人所能拥有的,这种照相机是拍摄大场面,多角度的最佳摄影器材。
上世纪四十年代,淮安先后有“花月痕”、“停云”、“良友”、“天然”、“天真”(城内、河下两家)等照相馆营业。黑白像摄影在技术上已日臻成熟,并有了修像技术。淮安的报纸亦有记者拍摄一些照片,并登载在报纸上。那时,照相馆都使用木质三角架外拍机,照相所需的胶片及相纸、显影、定影的药水等材料,都从上海购买。当时,照相馆的经营规模都不大,单独去上海购买材料,花销就不划算了。而淮安有“跑单帮”的(专门去苏南、上海等地做生意的商贩),代购照相馆所需的材料。“跑单帮”按代购买材料的金额,通常加20%的“水脚”(类似现今代办费、劳务费之类的费用),照相馆用的布景,也是从上海专业绘画布景的公司定购。
上海是沿海开放城市,接受国外的影响较多。尤其是注重人物摄影效果,因而所拍的照片都较为新潮。王开、万象是上海两家最大的照相馆。淮安照相馆不少的店主,都找门路,托关系,去这两家照相馆学习取经。
解放前,淮安来照相的多数是家境富裕的市民,拍定婚照、结婚照、合家欢较为普遍。而那时,年轻人的婚姻大事是遵父母之命,男女双方直至结婚未曾见过面的也不足为奇。当初,媒人为青年男女谈亲事,先将男、女双方的照片,互相交换看后,男、女双方认为对方的人品长相及其它条件都满意,选个吉日,便可以双方见面、走动了。尽管有了照相的技术,流行拍定婚照,但还未出现已有婚约的普通男女青年,能并肩站在一起拍相片,那么定婚的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这里还有一个小秘密,那就要仰仗照相师傅的技术了。凡已有婚约的男女,选择好日子举办订婚仪式,当天由媒人陪同去照相馆拍照片,先由男青年去拍,而女青年则在照相馆附近逗留,待男青年拍好后,女青年再去拍,这时就需媒人向照相师傅暗示一下,照相师傅心中便有数了。随后便在胶片的格子上做记号,作些技术处理就能将分身照片合在一起,但照片上男女站立的中间,总会出现作为间隔的茶几之类用具。
国民党淮安县长牛作善的弟弟,为竞选国大代表,在花月痕照相馆拍半身照片后,又多刷了数百张,到南京国民党的要员中和在城内到处散发,想得到民众的支持,一时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话。
1955年,淮安照相行业实行联合经营,1956年,政府对淮安照相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淮安县饮食服务公司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并对照相经营网点进行整合,由世界照相馆业主李慕陶,出任照相行业主任。在城内南门大街东侧(今楚州商场身底)开设了“世界照相馆”。1959年10月1日,“淮安照相馆”开业,店址在镇淮楼西侧。在玉器巷头开设了“艺光”(“文革”中改为“工农”照相馆),在河下花巷北头开设了“天真”等照相馆。
随着照相技术的进步,1956年,照相馆有了为黑白照片上水彩和油色的技术,有些摄影师开始重视艺术摄影,并开始了摄影创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淮安农村集镇的市面都相继繁荣起来。大的集镇上出现了流动照相摊点,这些照相的小业主,大多数在城里没有参加公私合营,先后去了农村集镇为农民朋友提供照相服务,这在当时对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起到了推进作用。这些小业主都集中在辐射面积较大的集镇为农民照相,如渠南片车桥:马姓小业主,平桥:管姓小业主,运西片林集:林姓小业主,渠北片钦工:夏姓小业主,苏嘴:项姓小业主等等。
“文革”前后,淮安县委、县政府如召开重要会议、有重大活动,需要摄影报道,由淮安照相行业派员携带照相器材,专门为会务服务。淮安县公安局那时还没有配备照相机。境内如发生了重大刑事案件,也由淮安照相行业派员携带照相器材,去案发地点拍摄案件照片,协助公安局破案。
以下是淮安清代、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的照相馆(馆名、创始人、店址):
花月痕照相;龚亦衡;龙窝巷。唯俏照相馆;刘佑亭;青龙桥。停云照相馆;周伯平;蒲葭巷。良友照相馆;刘子杰;善缘庵。艺光照相馆;徐台贤;玉器巷。世界照相馆;李慕陶;南门大街。忆容照相馆;宋如海;察院街。笑真照相馆;蒋笑真;土地祠口。玲珑照相馆;周××;胯下北街。庐山照相馆;周铭;勺湖公园内。天真照相馆(城内);陶洪建;八字桥。天真照相馆(河下);陶奉之;王斗神巷。天培照相馆(河下);项友仁;花巷。天然照相馆(河下);项通甫;竹巷街。梁园照相馆;梁士森等;新华池浴室大门内。
天真·世界
天真照相馆,位于河下古镇花巷北首,开业于清代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清道光年间,西方的照相技术传入中国。以绘画人像为业的淮安陶氏家族,系世代家袭已传至第26代。为改进人工绘画人像时间长的弊端,迎合日后人们对照相的消费需求。由陶氏26代孙即天真照相馆创始人陶子波,经居住上海的一位朱姓亲戚介绍,去上海一家德国人营业的照相馆学习照相技术。学成归来后,购置了全套德国照相器材,在河下王斗神巷陶家老宅,开设“天真照相馆”,营业后便门庭若市。
抗战胜利后,河下驻有华中分局的机关、党校、部队工厂。粟裕、徐海东等共和国大将,都曾来天真照相馆拍照留念。
如今,随着河下古镇对外开放,大批的游客来此观光游览。天真照相馆“旧瓶装新酒”,增添大型古装艺术摄影的服务项目,为国内外来河下游览的游客,拍摄美好的留念。
天真照相馆至今还珍藏着当初开业时使用的全套德国照相器材。计划将见证淮安照相行业上百年发展历史的全套照相器材陈列布展,设立“河下天真照相馆历史陈列馆”,再现古镇的昔日商业繁华。
1951年,镇淮楼南面的南门大街闹市区,有一家三开间的门面,世界照相馆开张了,店主是年仅20岁的李慕陶。
李慕陶,1931年生,12岁那年在宝应“青青”照相馆,跟随父亲李华庭,学习照相技术。后又去镇江中华照相馆做实习生、苏州银都照相馆当店员,1941年,16岁又来淮安花月痕照相馆,从事照相工作。在父亲悉心指导下,加之他刻苦钻研业务,照相技术已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全部掌握照相技术后,便独自开设照相馆。
当时淮安已有多家老字号的照相馆,本来不多的照相生意,竞争更加激烈了。但由于世界照相馆的店堂装饰讲究,照相布景制作新颖,加之李慕陶的摄影技术一流。后来又用上“快镜”(一种小型照相机,外型类似现今的数码照相机)为顾客照相,所以城里、乡下照相的顾客都争去世界照相馆。那时,照相馆都将顾客的照片底片,交给拍照的顾客,有条件的顾客还将底片带至苏南、上海等地的照相馆复印放大照片。时间长了,苏南、上海等地的照相馆,都知道淮安的世界照相馆了。
抗美援朝期间,政府在城内东长街三角桥,银行家朱虞生宅院北侧“王格紫藤树院内”(现址为楚州医院)、青龙桥斜对面,院东街北侧面南的秦公馆、西长街北面地藏寺巷南头,西侧的老宅院(后为糖烟酒公司批发部仓库)等三处和河下湖心寺(后为淮阴农校),设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和第十康复医院。医院的伤病员痊愈后,大多数都爱去照相馆拍照片,作为战友分别留念或寄回家中。其中部分伤病员康复后,又重返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官兵在朝鲜拍摄的照片,由于受那里的条件限制,便直接将底片从朝鲜寄回淮安世界照相馆,代为复印、放大。由此淮安照相业的知名度,便走出国门,远传到抗美援朝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