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晓虎
我国于2006年底正式启动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在2011年4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淮安拥有全部65项遗产点中的11项,占了江苏省总数的近一半,在运河沿线8省份27个城市中更是高居榜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安排,我市将于近期接受国外专家评估。
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各部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淮安文史界人士,包括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和驻淮高校的诸多专家学者饱含激情地投入了大运河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我市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市级机关工委等多个单位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广大干部群众更是创造性地参与了申遗工作。
随着大运河申遗的逐步升温,淮安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国内主流媒体和运河沿线兄弟城市的高度关注。全国政协领导、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领导先后莅淮视察指导工作。考虑到既往国际国内众多城市以“申遗”推动发展的成功实践,建议我市抢抓大好机遇,进一步在全市上下营造“迎评”的浓厚氛围,统筹谋划今后一个阶段工作,以“申遗”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加快发展。
充分认识大运河申遗在我市跨越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文化软实力是区域竞争中的重要砝码,更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世界文化遗产是得到联合国认可的全球最高标准的文物古迹及景观。如果说淮安目前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一个区域中心城市,那么如果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安将跃升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文化品牌背后蕴含的巨大现实影响力和经济社会潜在价值难以估量。
深入挖掘“运河之都”时期淮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经验。淮安当下拥有最多的大运河遗产点,见证了这条文化之河、文明之河的发展全过程。从春秋时期夫差开凿邗沟,淮安见证了大运河的诞生;到21世纪的今天,淮安仍是南水北运、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中心城市。淮安在水利枢纽工程、梯级船闸工程、航运安全工程和工程管理系统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管理创新方面均作出卓越贡献,充分展现了淮安人民的绝顶智慧和超级执行力。淮安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粮食储备和食盐集散等关键领域的中心城市。在振兴淮安、跨越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借鉴“运河之都”时代淮安发展的样态。
科学规划“大运河经济区”和“大运河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大运河申遗绝不仅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动作,它对当前淮安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运河的变迁过程正是沿线城市兴起的过程。淮安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大运河更是淮安的母亲河。为了获取更大的战略发展空间,在东西走向的“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选择之外,我们可否探索南北走向的“大运河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的国家级战略定位?拓展思路,大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