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化福&潘晓晔
卢:我现在每个月都在省钱,准备明年买块表,欧米伽或浪琴,价位不能太高,大概在一万元左右。
潘:我觉得在所谓的奢侈品当中,表是最值得投资的,其他的倒无所谓。
卢:现在每次看时间,总是拿出一部大手机……
潘:一副屌丝相。
卢:觉得很怪异。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之间最爱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拿着圆珠笔在各自的胳膊上画手表,后来开始买很便宜的电子表或者机械表。看着数字跳动变化,或者看秒针一抖一抖地走动,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有一种情结在里面。
潘:现在计时工具那么多,几乎随处可见,电脑上有,手机上有,各种户外屏幕上有,但是人为什么还不能脱离对于表的这种情结呢?我觉得啊,爱表的人都是知性的人冷静的人,喜欢对于时间有个掌控,我自己就很喜欢表。
卢:有块表之后,即使发呆的时候,盯着表针看,也是一种享受,觉得有一种美,觉得里面有一种深沉的东西。
潘:走一圈就一千块钱啊。
卢:《阿飞正传》里面的经典场景,张国荣拿着一块表对张曼玉说,“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如果拿着手机说这些话,真的是脑子进水了。表,对于男性而言,更为重要。本来男性的装饰品就不多,如果戴金链子等类似物品,会让人觉得很俗。当男人手腕上戴上表之后,可以从细节上彰显一个人的气质。比如和别人聊天时,在秋天或者冬天,不经意间从袖口下露出表面看一眼时间……
潘:有种沉稳大气的感觉。回到奢侈品本身,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说,奢侈品消费是一种符号化的消费,同样一个镯子,到汇通买大概也就几十块钱,卡地亚也不是纯金的,凭什么就卖几万块钱呢?戴上去之后感觉就不一样。
卢:这里面有一种身份的认同,也许是虚荣吧,还有就是它之所以卖这么贵是有原因的,如果仔细观察,在设计的细节上,在人体感受上,完全和那些便宜的物品是不一样的。
潘:还是有让你多花钱的理由的。
卢:最简单的一个对比。曾经被很多人视为奢侈品的耐克鞋,去买一双耐克的鞋子和一双安踏的鞋子,穿在脚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去年发生在CBA的一件事,很多运动员不愿意穿赞助商提供的鞋子,除了背后的经济原因,球员认为赞助商提供的鞋子不专业,打不了两场球,鞋子就坏掉了,而且舒适性也很差。
潘:十几年前,我刚到报社的时候,单位一个老同志的儿子说就要买耐克的鞋子,那时一双耐克鞋也要六七百块钱,工资也没多少钱,一开始这位老同志不愿意买。但是后来他也认同了,为什么呢?他说他儿子穿这鞋子确实不臭脚,他愿意为此掏这个钱。这也就是说,所谓奢侈品首先它是实用的而且是特别的。即使去仿制山寨,也达不到那种效果。除了品牌化的消费,它的实用价值、创新价值也是存在的。
卢:奢侈品还有一大功用,那就是保值甚至增值,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投资。
潘:我的一个在南京工作的表妹说,她开的车是飞渡,已经十年了,就不换车,但是在买LV包包、爱马仕丝巾上特别舍得花钱,她说,车一买回来就会贬值,我买这个包这个丝巾,年年都在升值。
卢:很多人买奢侈品并不是一种狂热,而是一种很理性的行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奢侈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消费的。一个包一万多块钱,三个月的工资如果可以支付,不妨买一个,算是给自己的一个犒赏。有些奢侈品是可以传家的。就拿表来说,一万多块钱买块表,几十年后传给儿子依然很好,而且有一种岁月的积淀在里面。
潘:我想到一个巴黎名模写的《巴黎女人的时尚经》,巴黎姑娘有这样一个特色,有可能是撒谎,但是可以反映巴黎人的一种价值观:很多女孩拎着爱马仕的复古包,会对别人说,这是我奶奶传给我的,哪怕是刚从二手店买的。这成了一种家族价值的纽带、薪火相传的东西。在传统中国,妈妈把金镯子等饰品传给女儿,但是现在好像没有了可以传世的东西。如果有一两样能够拿得出手的奢侈品能够传世,也是家族历史的见证以及家族情感、家族价值传承的纽带。所以,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一辈子买上那么一件或几件奢侈品,还是值得的。只要注意量力而行就行。
编者语: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