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社会

蓦然回首 “老字号”已不再

      老字号是一座城市弥足珍贵的财富,一块块饱经沧桑的“金字招牌”,诉说着创业的历史,昭示着曾经的辉煌。它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城淮安,老字号资源丰富,它的故事不胜枚举。近期,本报将推出《淮安老字号》栏目,以飨读者。

  ■记者 胡凌轩/文

  

  再次走到东大街、西大街和里运河旁,和几十年前一样,人声鼎沸、川流不息。

  可惜的是,再也看不到有些老人口中淮安老字号,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酒楼、拥挤不堪的服装店。仅存的几家老店,也逐渐搬离市中心。

  四大菜馆展清江浦繁华

  走在东大街的路上,当年盛极一时的“胜利饭店”再也见不到了,剩下的是它的传说以及现代化的酒楼和商业街。

  “现在这些饭店,和过去东大街上的饭店是没法比的。那时候,淮安最好的饭店就在东大街上,能到东大街饭店吃一顿饭,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住在东大街80多岁的沈国兴老人回忆。

  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71岁的何永年回忆:“以前听家里的老人讲,清末民国年间的清江浦四大菜馆——老半斋、新半斋、玉壶春、四时春,盛极一时,每日门庭若市,食客络绎不绝。”

  

  各显神通传淮扬菜美味

  对于这四家饭店的历史,淮安已经很少有人知晓,只能从一些老人的口中略知一二。

  设在越闸北边东长街离万字口不远的玉壶春,以正宗淮菜为主,色、香、味、形俱佳。厨师李汉如雕刻的花卉、动物翩翩如生,别具一格,尤受南来北往的商贾、游人的青睐。该店有一名菜“龙飞凤舞”——又称“飞跳”,是将鸡爪与翅膀煮熟后去骨,加上麻油、青蒜等佐料,保持原形不变,不但味道极佳,而且造型逼真,深受食客称道。

  地处东大街厅门口北巷内的老半斋的榨菜炒瘦肉丝,也刻意讲究刀工与口味,肉丝细如小麻线,长在寸许,是开胃的佳肴。

  西大街东端靠近博古路的新半斋,有一道菜叫炒双脆,是该店的招牌菜,以鸡鸭肫为原料,刀工薄如纸片,入口脆而不酥。

  在西大街丰济仓南面、清朝时就开设的四时春,座东朝西,附近有数家客栈,有小道可通桃花巷、清江法院。该店的走油猪肘和猪大肠烧千张,深受客人的欢迎。

  四大菜馆中尤以新半斋一度居同行之冠,因为菜馆雇用了一名精明的跑堂名叫胡学宽,人称“梅兰芳”,是清江浦首屈一指的跑堂。迎送客人,叫菜添酒,胡学宽声调抑扬顿挫,一气呵成,故博得“梅兰芳”的雅号。

  朴实无华难就多元市场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清江市(现淮安市)有名气的饭店主要有四家:胜利、新半斋、玉壶春、淮园。要是论规模、人气当推前两家,而胜利较之新半斋又略胜一筹。”何永年说起自己十几岁时的记忆。

  常言道,店大欺客。但以前的那些老字号不是这回事,散客同样受到尊重,而且精明的食客,还专门到像“胜利”这样的大饭店吃小吃。对东大街历史颇有研究的孙家华在《记忆中的东大街成功饭店》中提到,因为大饭店汤水比小饭店味正,厨师又是大手大脚惯了,你就是炒一小碟肉丝,那油水也是足足的,配料也都是上好的,味道也就不一样。

  而如今,上面提及的那些盛极一时的饭店早已难觅踪影。淮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岱明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腰包慢慢鼓了,大街小巷的酒楼开始林立,五花八门的菜名也是雾里看花。那些朴实的老字号,很难再满足多元化的市场。人们的口味慢慢变得刁钻了,喜欢吃奇的、怪的东西。服务要求、卫生要求也变得高了,老字号饭店不能适应现状必定面临淘汰。而这,也是这些老字号饭店消失的原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63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