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勒
在我们的社会里,对男人首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成家立业的“立业”,必须成功。完美的父亲形象到哪里去找?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真的不应该成为好的亲子教材,欣赏他们的可爱就够了。
我想,这几天即便是坚持要做丁克家庭的年轻夫妇,大概都不可避免要被“骚扰”,芒果台引进韩国版权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火得一塌糊涂。微博上有人调侃,现在聊孩子的话题明显是比聊汪星人和喵星人多多了。当然,从正向的角度说,我当然愿意看到并enjoy全社会“卖萌”并温情脉脉的氛围——娱乐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众。
节目中的五个爸爸,有导演、演员、运动员和模特,都是明星。以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去完成一些日常的“生存技巧”,的确是很难的,正如节目暴露的,以及事后专家分析的,王岳伦和郭涛显然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大家长的角色,一个主要负责艺术创作,不问油盐酱醋,另一个主要负责经济收入,也不问油盐酱醋。王岳伦是把女儿当“小情人”来宠,而郭涛负责扮演“精神领袖”。田亮和张亮,本身就没有足够成熟,田亮虽然对着镜头自称好爸爸,但问题到来时却一筹莫展,甚至对女儿的哭闹露出痛苦无助的表情;张亮,二十四五岁就有了孩子,作为男人一部分的成长步伐与孩子是重复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儿子非常平等,商量着来的情形,是挺可爱的。但换个角度看,他也并没有在更高的据点来指导一个孩子的成长。总之,这四个爸爸实际上是有缺憾的,正如生活。
谁也没有指望任何一个成了父亲(也包括即将成为父亲或者不打算做父亲的男人)都是完美的,这个当然。但是,梳理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像文化(电视剧、电视等等)、媒体报道,我们却很难找出一个堪称经典、有质感的父亲形象,很少。而在西方,很多公众人物都能精准、生动地描述出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反向的也有酒鬼和暴徒,但也是具象的)。比如有比尔·盖茨的父亲专门写了一本书《每个孩子都是盖茨》,不否认里面有对自己教育成果隐隐的得意。我想,西方文化追求多元与个性,导致了丰富多彩的父亲形象。而反观我们华语文化,我印象中,刘墉算一个,李敖算半个(他给公众的形象更多的是斗士与“滥情人”)。连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李安都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因为忙于拍电影,教育儿子的重任落在了妻子身上。
必须特别说说王朔,他也在书中不止一次说自己是混蛋,混蛋父亲,但是凭着写给女儿的书《致女儿书》,他是让一帮老少爷们掬了一把泪。前不久他缺席女儿大婚,原因是受不了,过不了自己情感这关——多么感性的父亲形象。但这里面又含着多少内疚,多少对衰老的恐惧?王朔,真的不能算一个主流意义上的好爸爸。我们继续点,张艺谋算吗?冯小刚算吗?
在我们的社会里,对男人首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成家立业的“立业”,必须成功。只有成功,你才有资格成为丈夫和父亲,否则一损俱损。换句话说,大多数中国男人是为了一个成王败寇的标准而活。所以,《北京人在纽约》王启明对女儿去非洲无能为力;《蜗居》中宋思明一旦动情了是人鬼不分;《小爸爸》中于果直到最后,我都不认为他真正成熟了,他的人生就是三个字:我要赢,基本上是斗狠耍滑的痞子哲学。
我们正向的、完美的父亲形象到哪里去找?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真的不应该成为好的亲子教材,欣赏他们的可爱就够了。在沉甸甸的家庭责任面前,不是一个萌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我们首先要想清楚的问题是,做父亲还是做人,以及要不要从尊重人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