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虽然散了,但雾霾带来的痛挥之不去,市民趋之若鹜购防霾口罩、空气净化器、免洗消毒液等防霾“神器”的场景历历在目。雾霾还会卷土重来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只是,那些防霾“神器”真能阻隔雾霾、抗击PM2.5吗?
■记者 王啸 黄冰 通讯员 胡伟 图/文
店家和市民:各说各有理
“戴口罩肯定比不戴口罩好,普通的口罩,应该多少能够防点雾霾;而我们这些专门防雾霾的口罩,用来防PM2.5肯定是没问题的,因为这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一店员如是说。
一家药店的人员表示,他们家的一款防雾霾口罩,里面放有防PM2.5的活性炭,比一般的普通口罩有更强的吸附性,过滤有害气体的效果是普通口罩的30倍。”
“我买的这个口罩是专门用来防雾霾的,一个口罩买了30元钱呢,应该能够防雾霾吧。不说其他的,首先价钱在那儿呢。”家住北京新村的王女士对防霾口罩的功效深信不疑。
有人信,就有人不信。住在富豪花园的杨先生提出疑问:“一戴口罩,眼镜片就全模糊了,这说明口罩跟脸不贴合、有漏缝。既漏缝,雾霾就会钻进去,又怎么防雾霾呢?”
疾控专家:大多不管用
市场上热销的防霾口罩、空气净化器等,防霾效果究竟如何?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科科长潘恩春介绍,绝大多数号称能够防PM2.5的护具都“不靠谱”。
以最热销的口罩为例,防尘尚可,防雾霾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潘恩春指出,对于大颗粒(PM10以上),人体自身就有“过滤净化装置”。当大颗粒物进入鼻腔,鼻毛就会粘附一些颗粒,而口腔等湿润的地方,也会有效阻挡一部分颗粒。这些颗粒积累成痰,通过人体正常排泄,带出体外。即使有少部分颗粒物咳不出来,由于其直径较大,也不会进入支气管和肺泡。
PM2.5是一种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相当于人一根头发丝的1/20左右,比体内的红细胞还要小,甚至比某些细菌还要小。这样的颗粒被人体吸入后,会进入支气管、肺泡,颗粒上附着的化学有害物质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会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PM2.5还可能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潘恩春说,市场上销售的防尘口罩可归结为三种:传统纱布口罩、一般棉布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由于PM2.5直径非常之小,纱布口罩对其几乎没有阻隔作用,棉布口罩的颗粒物透过率在80%左右,也难以有效阻隔。一般外科用的医用普通口罩,比棉布口罩效果稍微好一点,能阻隔PM5左右的微小颗粒物,但应对PM2.5仍“力不从心”。
至于空气净化器等所谓防霾“神器”,潘恩春认为,多是商家促销概念,专业防霾用具也只是“噱头”。
潘恩春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一种特殊医用口罩、生物防护口罩,采用特殊的纤维材料,密致度高,透过率很低,可以有效阻隔0.3微米以上的颗粒。但这种口罩,正常人佩戴20秒后就有明显的胸闷感觉,接着会呼吸困难、感到头晕,医生也只是在诊查病人时短时间使用,所以不适合市民正常防霾。
医生:增强体质最有效
对于市民使用各种防霾“神器”,市中医院呼吸科汪为民主任认为,心理作用更大一些;真要减小雾霾侵害,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是关键。汪为民建议,市民在雾霾天应减少外出、减少锻炼;外出后,应该及时清洗裸露皮肤,如面部、颈部等。另外,吃一些保健品,也能起到不错的防控效果。如百合、冰糖、雪梨这些食物,具有清肺补气、润肺止咳的功效。另外,中医认为,多吃木耳可以吸附肠道和体内有害物质,有助于排毒。中午和下午,喝杯罗汉果茶,也有助于清除呼吸道的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