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出行的市民衣着厚了,各种保暖装备也纷纷出场。然而,在交巡警眼里,一些保暖装备并不科学,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哪些是交巡警眼中不安全的保暖装备呢?冬季出行,市民应该注意哪些交通安全知识呢?昨日,记者采访了市公安交巡警支队一大队事故中队的民警们。
头部重创,电动车上的手套惹的祸?
进入冬天,市区街头,骑电动车的市民便多了一套保暖防护——厚厚大大的棉手套,配以同样厚厚的棉挡风板。市公安交巡警支队一大队事故中队梁健康警官在今年年初处理了两件交通事故。在这两起事故中,虽然保暖防护装备对于责任认定没有任何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骑电动车当事人的受伤害程度。
据梁健康回忆,这两起事故分别发生在清河路和大治路上。事故的起因也很普遍,汽车在路边停了下来,驾驶人没有注意观察路面情况,打开车门准备下车,后面骑来的电动车一头撞上了车门,引发事故。然而,由于骑电动车的市民双手被紧紧束缚在车龙头的手套内,拔不出来,无法对倒下来的身体起到支撑和防护作用,致使事故中的市民都是头部重重地砸在马路上,导致颅内出血,其中一起事故的市民变成了植物人。汽车驾驶人曾经以骑电动车的市民擅自改造电动车、加装存在安全隐患装置为由,向法院提出诉讼,希望能够减轻赔偿。
“虽然最后法院依照事故责任认定,驳回了诉讼,但这个保暖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受伤害的程度,不能不说是一个安全隐患。”梁健康说。
危机四伏,冬季保暖与安全如何兼得?
天冷了,不仅在车上加装保暖防护装备,骑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市民也都会紧紧地包裹在厚厚的棉衣之内。衣服厚导致行动不便,相对的观察路况也减少了。
昨日上午9时许,在市区北京北路上,过往路人都穿上了厚厚的冬衣,很多骑自行车、电动车的市民们更是武装到了头部——帽子、围巾、口罩……只露出了眼睛,这样一来,人的视线几乎只能看到正前方,对周围声音的敏感度也大大下降。记者观察到,骑着车过马路的市民,大部分都不转头观察路面情况,完全凭感觉横穿马路。在北京新村门前,一位骑电动车的妈妈带着女儿,无视周围路况横过马路,行至马路中央时,女儿突然大声喊:“有车,妈妈有车!”伴随着一阵急促的刹车声,一辆轿车硬生生地停在了距离她们只有数米的地方。而这位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左右摇晃着车龙头,险些跌倒在地。
朱太东警官告诉记者,目前市区交通事故中,涉及到电动车的占绝大多数。而这其中,过马路不注意观察路面,是主要的原因。梁健康警官表示,这个原因占到他处理的事故中的五成以上,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对此,他们提醒市民,穿得再多,再麻烦,也不要为了图省事,过马路时不去观察路况,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开车慎穿,笨重厚实是厚底靴的致命伤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不少市民都换上了雪地靴、皮棉鞋、皮棉靴等。这些鞋子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外形较大、笨重厚实。对此民警们提醒,“一般车辆的油门踏板会比刹车要低一些,如果鞋子比较笨重,在行驶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很容易造成鞋子踩不到刹车上或是被卡住的现象,带来安全隐患。”
作为一位司机,记者昨日也换上了一双皮棉靴进行了体验。在不着急的情况下,在刹车和油门之间转换并不会出现卡住的情况,但能感觉到灵敏度差很多。有时为了刹住车,不得不多踩上一脚,或是大力刹住和加油门。交警告诉记者,到了关键时候,少踩上一脚,或是大力加油门、突然间的大力刹车,都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隐患。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出现突发情况,需要紧急从油门换到刹车,这时外形偏大的鞋子就有可能被卡住,后果或许会更加严重。因此,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应避免鞋子不适而引发安全事故。开车尽量穿平底或是鞋底较软的鞋子。如果一定要穿厚底靴,则可以放一双平底鞋在车上专门留开车时穿。 晚报记者 何剑峰